2018年长江大学成人教育学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影响β的因素是什么? 影响d' 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1)影响β的因素
①信号出现的概率。当信号出现的概率低时,被试不轻易回答说有信号,表明被试的判断标准高。当信号出现的概率高时,被试倾向于多说有信号,表明被试的判断标准低。即当信号不经常出现时,被试获得很强的感觉才说有信号; 而当信号频频发生时,被试获得轻微的感觉就说有信号了。
②奖惩办法。在信号出现的概率保持恒定的情形下,奖惩办法导致被试不同的动机水平,最后影响判断标准。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多说信号时β偏低; 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少说信号时β偏高。
(2)影响d' 的因素
①信号本身的强度。当信号本身的强度比较大时,人们容易觉察到,d' 就高,反之,当强度比较弱时,则不易觉察到,d' 就低。
②被试的感受性。每个人对相同刺激的反应存在差异,有些人感受性高,而有些人感受性低,因此感受性的高低也影响了被试的辨别力。
2. 功能磁共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包含哪些方面?
【答案】功能磁共振(fMRI )是当今心理学研究最主流的脑认知成像技术。fMRI 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包含以下方面。
(1)探究认知功能的脑区定位
目前,fMRI 在心理学研究中最广泛的应用方式是将特定的认知功能定位于大脑中的特定脑区,从而回答where 的问题。例如,Downing 等人利用fMRI 技术发现人脑视觉腹侧通路皮层上存在一些脑区对特定类别的视觉刺激有选择性反应。
(2)探究任务的认知加工过程
在fMRl 的定位研究发现一些高度特异化的脑区并明确这些脑区的功能特性之后,可以将这些脑区的活动作为某一认知加工过程的神经标记,然后探讨在某个任务中是否涉及某个认知加工过程的参与。例如,O'Craven 等人采用fMRl 技术证明了注意选择的基本单元是客体。
(3)探究不同刺激或者任务的表征的区别
在fMRl 的研究范式中,fMRl 适应范式和多元模式分析(MVPA )通过检验特定脑区对哪些刺激反应相同,对哪些刺激反应不同来描述该脑区的神经表征。例如,Serenees 等人采用MVPA 技术证明,工作记忆的视觉刺激信息是储存在初级视觉皮层,而不是在专门的工作记忆储存区。
(4)探究不同任务采用的加工机制的一致性
如果fMRI 发现两个任务激活大脑同一个脑区,表明这两个任务可能采用了相同的加工机制; 反之则表明两个任务采用了不同的加工机制。例如,Fedorenko 等人利用fMRI 为语言和思维的分离提供了证据。
3. 试述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答案】听觉系统由耳、外周神经通路和听觉皮层3部分组成。耳的功能是把气体分子振动转换成毛细胞的神经冲动; 神经通路把内耳单个毛细胞的神经放电转换成通往皮层的神经元的放电模式; 听皮层的分析与左右脑半球功能定位有关。
(1)耳可分成外耳、中耳和内耳3部分。
①外耳
外耳由耳廓和耳道组成,有助于声能的收集。耳廓有复杂的涡旋构造,用于区分前后和上下的声源位置。耳道的终端是鼓膜,对声的传导有重要作用。
②中耳
a. 中耳包括3根听骨:锤骨、砧骨和锹骨。锤骨上连鼓膜,橙骨下连内耳开口处的卵圆窗,两者之间是砧骨。中耳还有通向咽腔的耳咽管。
b. 中耳具有三重作用:
第一:平衡中耳和外耳的气压,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
第二:对强声起反射作用,减少传入内耳的强声,起保护作用;
第三:阻抗匹配作用,使声能有效地从外耳传到内耳。
声波在外耳是在空气中传播的,在内耳是在淋巴液中传播的。
③内耳
内耳包括耳蜗和前庭器。耳蜗内部被两个膜分隔,中间形成一个楔形剖面的部分,称为蜗管。蜗管上面的膜是前庭膜,底部的膜是基底膜。Bekesy 发现,基底膜的物理特性使输入信号的不同频率成分分布在膜的不同位置上。
(2)外周神经系统
听觉系统的神经通路大部分是对侧的。外周神经系统的出发点是第八对脑神经,由与内毛细胞联结的纤维组成。神经纤维活动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
①频率的选择性
每一个纤维都只对特定频率有最强的反应。神经纤维的频率选择性常用“调谐曲线”来说明。它表现为纤维的反应阈值随频率而变的函数曲线。反应阂值最低的频率称为纤维的特征频率(CF )。
②相锁
神经兴奋发生于输入波形的特定相位。一根神经纤维不一定对每一刺激周期都兴奋,但兴奋总是出现在波形的同一相位。因此,神经兴奋之间的时距总是(或接近是)刺激波形周期的整数
倍。
(3)听皮层
听皮层各区由丘脑许多区域获得弥散的投射,并向这些丘脑结构发出返回性下行投射纤维,组成了双向的交互联系,处理不同的信息。每个通路都有其独特的、主要的联系部位和区域,但是这些部位和区域之间也有相互的联系。
4. 什么叫做阈下知觉?
【答案】阈下知觉是指低于阈限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反应。作用于各种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感受。那种刚刚引起感受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低于绝对阈限的刺激,虽人们感觉不到,但却能引起一定的生理效应。例如,低于听觉阈限的声音刺激能引起脑电波的变化和瞳孔的扩大。刚刚能引起生理效应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生理的刺激阈限。有意识的感觉阈限和生理的刺激阈限并不完全是同等的。一般生理的刺激阈限要低于意识到的感觉阈限。阈下知觉一般应用在内隐记忆的研究中。
5. 什么叫做自变量的混淆? 怎样避免自变量的混淆?
【答案】(1)自变量混淆的定义
自变量棍淆是指由于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从而导致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变化的现象。
(2)避免自变量混淆的方法
避免自变量混淆的方法应从刺激的控制方法和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两方面进行考虑。
①刺激的控制方法
a. 对于自变量必须给以清楚的操作定义。
b. 检查点的确定,对于连续的自变量,所选检查点的数目要足以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一般为3~5个。
c. 自变量的范围,对于连续的自变量,选择检查点的范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d. 对呈现仪器的控制。
②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
a. 用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b. 用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c. 用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
d. 用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随机化法不会导致系统性偏差,能够控制难以观察的中介变量(如动机、情感、疲劳、注意等)。
6. 简述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答案】(1)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是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反应变量和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