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国际关系史(世界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波斯尼亚危机

【答案】波斯尼亚危机是指俄国与德奥同盟针对波黑领土发生的矛盾与危机。1908年9月,奥俄日头协议:俄同意奥匈的兼并,奥匈同意黑海海峡向俄开放; 10月奥匈正式宣布兼并两省。俄试图在开放黑海海峡问题上得到各国支持无果,要求召开国际会议并支持塞尔维亚反奥。1909年奥土达成协议,土耳其放弃波黑获得赔偿; 德国也支持奥匈反对俄国干涉。面对德奥战争同盟的威胁,俄国退却了。接着,拉塞维亚也屈服了。一场几乎导致战争的危机平息下来。波斯尼亚危机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后果:①俄与德奥关系恶化到无法缓和的地步; ②塞尔维亚对奥匈的痛恨达到了极点,买下萨拉热窝事件的祸根; 更为重要但却非常隐蔽的是,由于阻碍了意大利在巴尔干的扩张,意大利对奥匈改变巴尔干的均均势十分不满。对此怀恨在心的意大利语俄国秘密缔结《拉匡尼基协定》,表明意大利因巴尔干问题与奥匈逐渐疏远,三国同盟的离心使未来战争中德奥的处境更加孤立。

2. 神圣同盟

【答案】“神圣同盟”是指对签字加入了《神圣同盟条约》的国家一种称呼。1815年9月20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普王威廉三世在巴黎签订《申圣同盟条约》。到1815年底,除英国、罗马教皇国、奥斯曼土耳其外,其他欧洲国家都签字加入了“神圣同盟”,其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是俄罗斯和奥地利。神圣同盟通过相互间对正统原则的保证,使各国得以面对国内的革命洪流而找到些许安全。它实际上在大国之中加上了一种“道德的限制”,使之在共同的价值观下不至于在自相争斗中毁灭。这一想法可以称之为“保守和评论”,即认为维持正统体制才能保证和平的延续,一切激进的行为都会带来灾难。然而,这一和平以迫害和压制进步力量为基础,必将招致更大的毁灭。

3. 苏伊士运河危机

【答案】苏伊士运河危机是指英法两国与阿拉伯民族国家针对苏伊士运河的归属权引发的争端。1956年7月26日,纳塞尔宣布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两国对此反应激烈,决心用武力夺回运河,美国却主张通过调节性谈判,实现国际共管苏伊士运河的目的。在会谈未果后,英法暗中勾结以色列对埃及发动军事进攻,美苏强烈反对,英法被迫停火。1957年,包括英法在内的有关各国都接受了埃及的运河国有化政策。苏伊士运河危机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广发而深远的影响。英法在中东的传统影响己丧失殆尽,其大国地位也遭到严重削弱。美国利用英法的困境乘机填补了中东的力量真空。

4. 掷出窗外事件

【答案】“掷出窗外事件”是指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发生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王宫,把斐迪南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这一事件。“掷出窗外事件”发生的背景是:波西米亚于1526年起就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长期以来就具有强烈的民族独立倾向和反教会传统。在1419年“胡斯战争”后,在16世纪末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波西米亚倾向于新教,并迫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于1609年签署“大诏书”,给捷克新教徒以信仰自由权。但斐迪南任捷克国王后,违背“大诏书”,大肆推行反宗教改革运动,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迫害新教徒,拆毁新教教堂。“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决心再次纠集“十字军”,以武力征服波西米亚。

5. 克林顿的“参与和扩展战略”

【答案】克林顿的“参与和扩展战略”是指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对外战略。安东尼·莱克提出了扩展战略,克林顿及其政府官员完善并补充了扩展战略。“参与和扩展战略”可概括为:利用冷战后对美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美国在推行“参与和扩展战略”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步骤:①积极构筑美国主导、西方占优势的大国协调关系; ②强调经济优先,突出经济安全,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各国都较前更为重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 ③维护军事安全,确保安全利益; ④注意循序渐进地推进“全球民主化”。

6. 美日共同安全和合作条约

【答案】美日共同安全和合作条约,又称《新美日安全条约》,是指于1960年1月19日美国和日本在华盛顿签署的新安保条约。1951年9月8日,美国和日本在旧金山签订了《美日安全条约》,条约规定美军长期驻留日本。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日本积极要求修改这一条约,增强自己的独立地位。美国随着形势的变化,逐步调整对日本政策,企图通过修改条约缓和美日矛盾,推动美日军事合作。1958年9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表示同意就修改《美日安全条约》进行谈判。经过艰苦的讨价还价,双方终于在日本岸信介政府方案的基础上达成协议。《新美日安全条约》从而取代了旧的《美日安全条约》。新约包括序言和10项条款,规定:①两国具有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 ②日本要继续向美国提供军事基地并同意驻军; ③两国在军事上“采取共同行动”,对付“在日本管理下的领土上的任何一方发动的武装进攻”。为了采取共同行动,应任何一方的请求,双方还将就条约的执行问题随时进行磋商。新约中删除了旧约中美军可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增加了“经济合作”条款。《新美日安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在依附于美国的前提下,取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同美国结成了新的军事同盟关系,两国在新的基础上加强了合作。1969年美日两国同意新约期满后自动无限演唱。新约也适用于1972年5月美国归还给日本的冲绳地区。

7. 古巴导弹危机(加勒比危机)

【答案】古巴导弹危机是指1962年10月,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而引起的战争危机。吉隆滩事件后,苏联以“保卫古巴”为名,从1962年7月下半月开始,把进攻性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10月中旬,美国侦察得知占巴正在修建针对美国的中、远程导弹发射场。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苏联外交官否认在古巴有苏联导弹,并对肯尼迪讲话表示“震惊’'0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要按苏、古协议继续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但24日,苏联驶往古巴的船只却开始返航。25日,美国在联合国展示了在古巴的苏联导弹和发射场的照片。26日,苏联提出愿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表示不再向古巴运送这种武器,交换条件是美国撤销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再入侵古巴。27日,肯尼迪发表白宫声明,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导弹,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12月6日,美国国防部宣布苏联轰炸机撤出古巴。至此,古巴导弹危机遂告结束。这场危机表明美苏争霸的战略优势仍在美方。

8. “金元外交”

【答案】“金元外交”是指威廉·塔夫脱总统执政时期(1909~1913年)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提出并实行的,旨在鼓励金融资本向海外投资以实现海外扩张的对外政策,即“以金元代替枪弹”的外交政策。然而,在美国这一时期的外交实践中,实行了一种将金元与武力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对外政策。拉丁美洲是“金元外交”所指向的主要地区,中国也是推行该政策的重要场所。

二、简答题

9.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立的中美关系原则是什么?

【答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分别是《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中美联合公报》,它们确立的中美关系原则具体包括:

(1)《上海公报》确立的中美关系原则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发表了《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从而确立了中美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公报还陈述了两国共同反霸的原则。1978年美国面对苏联在非洲等地的扩张攻势,为了利用美、中、苏“大三角”关系制衡苏联,卡特政府决定加快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的步伐。

(2)《中美建交公报》确立的中美关系原则

1972年5月间,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卡特授意可以接受中国提出的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三个条件:关于台湾,可废约、撤军、断交。但卡特政府仍强调要中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同时保留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权利。这样两国就建交问题进入了具体谈判阶段。经过1978年7~12月的艰苦谈判,最后就中、美建交达成了协议,双方于12月16日同时公布《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