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学位]之《新闻采访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2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走转改”

【答案】“走转改”,是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在新闻领域倡导联系实际、深入基层的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这项活动由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2011年8月共同提出,倡导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项活动致力于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继承弘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等。

2. 摘录

【答案】摘录是指记者把平时在阅读书籍报刊时发现的有用材料有选择性地记录在自制的本子上。书籍和报刊是人类文明及现实社会状况的主要载体,认真阅读和学习书籍报刊对于记者掌握知识、了解某一领域的情况很有帮助。当内容过多不便摘录时,可以采用索引的方法。

3. 记者的理论修养

【答案】记者的理论修养,是指记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即马克思主义水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结晶,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对个人来说,它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人,没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就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记者的理论修养的高低和报道水平的高低是成正比的。

4. 缓报

【答案】缓报是指当有些重大突发事件情况一时不明,出于政治考虑而缓一点进行报道。缓报不等于不报,而是弄清情况后再报。缓一点报,表面看慢了点,实际是退一步进两步,争取主动。也有另一种处理办法,先简报,不予评论,待弄清情况后再详报,再评论。缓报是属于报道的策略问题。

二、简答题

5. 在记者工作中容易出现道德与法律的边缘问题有哪些? 怎样正确对待?

【答案】在记者的新闻报道活动中,有一些问题,既涉及道德,又涉及法律,带有边缘性,必须慎重对待。

(1)诽谤

“诽谤”是:“故意捏造事实并加以散布,损害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我国《宪法》、《民法通则》、《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等明确指出侮辱、诽谤他人,既是不道德行为,又为法律所不容。近些年社会上一度出现“告记者热”。以“诽谤”告记者的案例中,基本上

第 1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