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708古代文学与文学概论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慢词

【答案】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从唐五代至宋初,慢词一直很少,柳永首先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慢词的篇幅较大,一调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含量,也增强了词的表现能力。词调用慢字的,这个慢字往往可以省去。如姜白石有《长亭怨慢》,周公谨、张玉田均作《长亭怨》。

2. 庄骚

【答案】庄骚是《庄子》和《楚辞》的合称,语出唐代韩愈《进学解》:“下逮庄骚,太史所录”。作为浪漫主义作品,《庄子》《离骚》同受荆楚文化和古代神话的影响,都具有奇伟超拔的想象,显示出一种独立不群的个体人格。与此同时,它们都从神话、传说、民歌、祭词、咒语以及仪式、风俗的吸收养料,因此而并称为“庄骚”。

3. 近体诗

【答案】近体诗是指形成于唐代的格律严谨的诗歌,又称“今体诗”。由南朝齐“永明体”发展而来,至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时定型,为唐以后历代常用。其字数、句数、平仄、对仗与押韵均有严格规定。主要类别有绝句、律诗和排律,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近体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重要地位。

4. 诗有六义

【答案】诗有六义是古代诗歌美学用语。它是指《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指国风,是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乐。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雅正,是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音乐,分大雅和小雅。颂是祭神祭祖的歌舞乐曲,音乐舒缓。而赋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情感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此物比彼物,诗人借用一个事物来作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所以大都在诗歌的开头。

5. 《七月》

【答案】《七月》是《诗经·豳风》中的名篇,也是其中最长的一首诗。全诗共分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七月》全诗语言

朴实无华,采用铺叙的手法写成,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其主要内容是描写我国上古时代农民受到剥削压迫的情况,他们终年辛勤劳动,而绝大部分的劳动是为“公”的,最好的生产国事都被统治者占去,自己却得不到温饱,过着悲惨的生活。

二、论述题

6. 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答案】《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充分肯定了它的史学的地位,又指出了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的继承。

(1)“史家之绝唱”——《史记》的历史学成就

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遂不能出其范围。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史学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峡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

①开纪传体正史先河

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 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有震烁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刘邦、汉武帝; 有家喻户晓的朝臣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 有百战百胜的名将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 有改革家如吴起、商鞍; 其他节烈型的有屈原、王蝎; 口辩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 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柯、朱家; 滑稽型的有淳于髡、优旃等。他们千姿百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②确定了古代传记的写作思想和方法

《史记》的出现,确定了我国古代传记的写作思想和方法,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为鉴,富有教化作用; 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强调表现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与全,以及语言的精美、抒情等等。而《史记》写人物、写故事的方法则又给我国后世小说、戏剧以深刻影响,《史记》中的诸多主题,《史记》人物的诸多范型,以及《史记》故事的许多情节场面,都为后世的小说、戏剧开出了无数法门。

③“发愤著书”说的提出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

(2)“无韵之离骚”是说《史记》的文学成就

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己经与屈原相似; 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同时《史记》还有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

①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综合借鉴了前代各类史书的体例,创立了以人物为本位的文学和史学相结合的纪传体体例。《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展示了三千年的历史,可谓是一幅历史人物的画卷。从上层社会的统治者到下层社会的小人物,无所不有。《史记》所涉人物四千余个,其中许多是塑造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艺术手法:

a. 围绕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形象的塑造精心选材、谋篇布局。常常是抓住人物生平中的重大事件,或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来组织安排。

b. 以性格化的人物语言和典型性的人物行为,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尤其善以细节描写传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

c. 在人物的矛盾冲突中,在戏剧性的情节场面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②语言风格多样

《史记》的语言风格总体上说,具有朴拙通畅、雄浑劲健、疏荡爽朗、豪放不羁的特点,但也有多样的显现。

《史记》中的叙述语言丰富生动、简洁精炼、明白晓畅,人物的对话能做到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有口语化、通俗化的倾向。《史记》的语言还具有强烈的抒情特征。

③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

a. 《史记》的求实求真的创作精神和批判精神影响着后世的史学和文学的创作。《史记》中优秀的人物形象的人格精神沾溉着后世文人的人格精神。《史记》以“实录”著称,这是指司马迁具有严肃的史学态度,不虚饰、不隐讳。但他的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故事,不可能完全真实。为了追求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追求对于读者的感染力,他运用了很多传说性的材料,也必然在细节方面进行虚构,这是典型的文学叙述方法。

b. 《史记》有些篇章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因素,为小说、戏剧的创作提供了艺术手法上的借鉴。并且《史记》中的一些人物故事,也为后世历史小说、历史戏剧所取材。

c. 纪传体的体例对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传统小说中许多作品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这主要渊源于《史记》。而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其中都可以看到《史记》的痕迹。

7. 试述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

【答案】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代表作为《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