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答案】(1)((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概括提出了十大关系。主要内容有:
①一个基本方针: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直接的、间接的一切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工人、农民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依靠工农群众,充分调动工农群众的积极性; 同时,必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还应当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加强统一战线工作。
③在把重工业作为国内建设重点的同时,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并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④开始提出体制改革的问题,认为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而应当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应当使各个生产单位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
⑤在论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
(2)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
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 我们还必须为解放台湾、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和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国内主要矛盾己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己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②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③在政治建设卜,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
④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⑤陈云在大会发言中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 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 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②系统阐明了正确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和方法: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的、教育的、“团结一一批评一一团结”的方法去解决。
③指导思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即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④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了科学分析: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2.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答案】(1)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命运
①三种政治力量。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a. 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
b. 民族资产阶级;
c. 下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②三种建国方案。在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a.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b. 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c. 工人阶级及其进步势力的方案,主张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③两种国家命运。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2)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主要是因为:
①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这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
a. 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
b. 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②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
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
③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主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总之,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方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3. 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答案】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分别体现在如下:
(1)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群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 在战略技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这是由国民党政府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利益所决定的,不仅使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失利,而且危害群众利益,不得人心,使国民党政府孤立于人民群众之外。
(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3)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也遭受了巨大损失,特别是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一面消极抗战,一面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其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虽然坚持抗战,但重点是在准备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4.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 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答案】(1)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封建主义在军事实力、政治经验及社会基础等方面,都大大超过革命派,这是其失败的客观原因; 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具体而言,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从经济基础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导致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近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的经济方式虽然在中国出现了,但一直未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分。经济基础薄弱的民族资产阶级虽然有较强的革命要求,想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谋求国家的富强,但他们与国外帝国主义与国内封建势力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依赖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所以他们有软弱、妥协的一面,这就使得他们不敢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彻底决裂,无法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
②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且相互勾结共同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中国封建势力异常强大而且贪婪顽固,作为掌握政权的他们只想凭借手中的权力来掠夺,竭力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此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