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660心理学基础之普通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视觉搜索
【答案】视觉搜索是指视觉系统对形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这些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对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的努力。对图形的原始特征的分析,是由视觉系统的特征检测器来完成的。
2. 应激
【答案】应激是默里人格理论的基本概念,指当某些事件或者环境刺激作用于人,使人感到紧张、有压力的心理反应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身体反应的过程。应激是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综合。当环境需求超过了个人处理能力的时候,应激就会产生。
3. 创造性
【答案】创造性又称创造力,是指个体不受常规的束缚而能灵活运用知识、经验,产生新思想,或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作为其重要成分的发散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创造能力的高低。人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既需发散思维,也需聚合思维,任何成功的创造性都是这两种思维整合的结果。
4. 陈述性记忆
【答案】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都属于这类记忆。
5. 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 )
【答案】深度知觉是指以视觉为基础,对自身所在空间,与自身周围空间中各事物之间关系综合了解的心理历程。包括立体知觉和距离知觉。人们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形状,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它是以视觉和触摸觉的联系为基础的。深度知觉比形状知觉和大小知觉更为复杂,它依赖许多深度线索。人们通过肌肉线索(生理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等来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
6. 情绪和情感
【答案】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情绪是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
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感是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7. 比率智商
【答案】比率智商是智商的一种形式,是表征个体智力发展相对水平的一种指标,斯坦福一比内智力量表首次采用。计算公式为式中IQ 表示比率智商,MA 表示心理年龄或智力年龄,CA 表示实足年龄或实际年龄。比率智商依赖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其局限性为心理年龄不可能永远随实足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一定的年龄,再按这个公式计算就会得出智商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结论。
8. 主题统觉测验
【答案】主题统觉测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默里创立的投射测验。它的原理是,当一个人解释一种含糊不清的社会性情境时,他就易于表现出自己的人格特点。
在测验中,测验者会提供二十张图片,其中有些图片是比较抽象的,大部分则具体形象但模棱两可,要求被评者根据呈现的图片中的人物和背景,用自己的理由编造一段相对完整的故事。然后由测试者根据默里提出的基本记分原则对被评者叙述的故事进行记分和解释。由于主观性比较强,所以此测验对测验者要求较高,且结果不易解释。但与其它投射测验比较,此测验的效度得到较多证据支持,被公认为较好的临床心理诊断工具。
二、单选题
9. 哈特普的研究表明,儿童的侵犯行为随年龄的增长会发生变化,其中表现出侵犯行为最多的是( )。
A.3岁儿童
B.4岁儿童
C.5岁儿童
D.6岁儿童
【答案】B
【解析】哈特普的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的侵犯行为随年龄增长,身体攻击4岁时达到顶点; 对受到进攻或生气的报复倾向,3岁时有明显增加。进攻的挑起者和侵犯形式也随年龄变化,身体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以争夺玩具为主转向人身攻击。
10.下列关于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
B. 具有经验性、表面性
C. 抽象逻辑思维尚未开始萌芽
D. 有拟人化的特点
【答案】C
【解析】幼儿中期以后,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他们不仅能在感知水平上解决问题,还逐步发展出在词的水平上解决问题。
11.下列几种群体中,容易出现群体思维的是( )。
A. 高凝聚力的群体
B. 低凝聚力的群体
C. 民主的群体
D. 放任的群体
【答案】A
【解析】群体思维是指群体迫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即当人们对与寻求一致的需要超过了合理评价备选方案需要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模式。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要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可行方案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
12.在对系列呈现的学习材料进行自由回忆时,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少。这种现象称为( ) 。
A. 首因效应
B. 启动效应
C. 词优效应
D. 近因效应
【答案】D
【解析】在系列呈现的学习材料中,新近学习的材料的遗忘较少,属于近因效应; 对最初学习的材料的遗忘也较少,属于首因效应; 中间学习的内容的遗忘较多。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有两种:①最先学习的材料仅受到后摄抑制的影响,新近学习的材料仅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而中间学习的材料受到两种抑制的影响,因此遗忘最多。②最先学习的材料进入了长时记忆,而新近学习的材料则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因此,二者的遗忘较少。B 项,启动效应是指先前学习的经验对后续学习的影响。C 项,词优效应指在快速呈现条件下,词中的字母比无意义字母串中的字母或孤立的字母更容易辨认的现象。
13.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处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典型游戏类型( )。
A. 象征性游戏
B. 练习游戏
C. 结构游戏
D. 观察性游戏
【答案】A
【解析】象征游戏反映了儿童符号机能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对环境的同化倾向性,它是一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