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中西音乐史之中国古代音乐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京房六十律

【答案】京房六十律是由汉代律学家京房(公元前77一公元前37)所创的律制。京房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发现“仲吕极不生”问题的律学家。据《后汉书·律历志》载,他在传统三分损益法生十二律基础上,继续往下推算直至第60律。当生到第54律“色育”(仲吕以后各律京房皆自刨律名)时,与黄钟的音差只有3.6音分,人耳已很难辨别。因此,京房认为仲吕还生黄钟的要求已基本达到,在六十律中基本可以实现周而复始旋宫转调。六十律的提出,揭开了中国古代律学史第二个发展阶段——探求新律时期的序幕,对后世律学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2. 减字谱

【答案】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最初由唐代曹柔在文字谱基础上革新创造而成,晚唐至两宋进一步发展,宋末至明清趋于成熟。其形式为用减笔字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以及弹奏手法的标记,又称音位谱或手法谱。这种记谱法能准确记录音高和音色的变化,记录节奏却不严格,但参照其他符号和各指法的习惯奏法,也有一定规律。南宋《事林广记》中的《黄莺吟》和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是目前所见用减字谱记写的最早期的琴谱。减字谱较文字谱更加简便,并基本沿用至今,它的出现使琴家得以整理大量琴谱传于后世。

3. 《乐记》

【答案】《乐记》是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汉族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乐”兼指诗、歌、舞三者,但主要以论述音乐为主。旧传23篇,现存11篇,其中8篇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篇目为:《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情篇》《乐言篇》《乐象篇》《乐化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师乙篇》,同时保存在《礼记》卷十一和《史记·乐书第二》之中。《乐记》的核心内容是系统地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这是自西周建立礼乐制度以来,第一次从理论上对礼乐的本源,即“礼”和“乐”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总结。《乐记》所论述的音乐美学思想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音乐的本质和特征、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甚至对音乐的创作过程也做了简短而生动的描述。《乐记》中记述音乐人物的原有5篇,《季札》和《窦公》2篇己经失传,现存3篇音乐谈话录,即《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币乙篇》,为今天认识和研究先秦时期音乐文化的面貌和不同历史人物的美学观念提供了具有很高可信价值的文字材料。关于《乐记》一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目前学术界有多种观点,一说是公孙尼子所作,一说是汉武帝时代的河问献王刘德所作,也有认为是汉代刘向、刘欲父子所作,

但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成书于西汉,思想资料来源于先秦诸子言乐事。

4. 《潇湘水云》

【答案】《潇湘水云》是一首古琴曲。南宋郭沔(字楚望,生卒年不详)所作,最早刊印于明代朱权编撰的《神奇秘谱》中。南宋时期,元兵入侵,郭沔定居于湖南衡山附近。湖南境有潇、湘二水,还有传说中舜帝埋葬的九嶷山。乐曲描写了作者泛舟于潇湘两水汇合之处,欲远眺九嶷山,却被云雾遮蔽,由此不禁触景生情,引发出国破家亡的伤感之情。《潇湘水云》原为10段,清代发展为18段,由引子、尾声和四大部分组成,通过散音、按音、泛音的不同音色以及大幅度的吟揉手法,描绘了或轻雾缭绕、水波苍茫,或奔腾翻涌、云水激荡的场景。全曲气势壮阔、结构严密、寓情于景,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一首难得的优秀琴曲,也是当代琴家经常演奏的经典曲目之一。

5. 简述四大声腔的流传区域和艺术特征。

【答案】四大声腔是指明初至清中叶流行于江南各地的南曲声腔,包括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明初至清中叶300余年的时间里,以四大声腔为代表的地方声腔的兴起,开创了以南曲为主体的戏曲传奇时代。

(1)海盐腔产生于浙江海盐,南戏四大声腔之首,明代以来在上层社会十分流行,音乐风格幽雅、文静,演唱多用官话。

(2)余姚腔源于浙江会稽,产生于元末明初,明中叶成为遍及南北的重要剧种之一。弋阳腔元代出现于江西弋阳,流传地区十分广泛,除两京、湖南、闽、广以外,明代还传至云南、贵州等地。

(3)弋阳位于江西东部,这里原有的山歌,小曲很发达。南戏传到这里之后,结合当地的汉族民间曲调而形成弋阳腔。弋阳腔的腔调可变化,易于吸取溶化其他曲调,因而传到各地之后,又吸收了当地的民间乐曲而形成新腔,成为一支在湖南、广东、四川等影响比较大的声腔。弋阳腔的特点是有帮唱、唱腔,用鼓板击节,演唱形式“一人唱而众和之”,即一人演唱众人帮腔。伴奏乐器只有打击乐器,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4)昆山腔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因元末居于昆山附近的顾坚始创而得名,明代魏良辅等一批戏曲音乐家对昆山腔的唱腔做了进一步加工提高,改革后的昆山腔曲调细腻婉转、轻柔舒缓,人称“水磨腔”,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6. 荀勖笛律

【答案】荀勖笛律是西晋律学家荀勖于晋泰始十年(274)制成的定律法,又名晋泰始笛律。笛律是管律的一种,在不设钟馨的场合,奏乐时据这种特制的笛来为弦乐器和歌唱确定调高。晋泰始以前的笛律,往往凭经验制作无严格律数,笛律有严格律数的,以荀勖笛律为代表。荀勖笛律形状如现在直吹的箫,全套12支笛各适用于吹奏一调,应十二律。每笛开六孔,可吹奏正声调、下徵调、清角调三种不同形态的七声音阶,即荀勖所谓“三宫二十一变”。

7. 二十八调

【答案】燕乐二十八调是中国古代宫调理论体系,亦称俗乐二十八调或二十八调。长期应用于隋唐五代至辽宋间的宫廷燕乐,并对民间俗乐具有深刻影响。二十八调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隋唐燕乐是四均七调,即四种调高每种调高上有七种调式; 一种认为隋唐燕乐和宋以后的燕乐都是七均四调,即七种调高每种调高上有四种调式。隋唐燕乐二十八调究竟如何解释迄今尚无定论。

8. 唱赚

【答案】唱赚是汉族说唱艺术的一种,中国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伎艺,最早用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个套数来歌唱的艺术形式。由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的勾栏艺人张五牛在吸收流行于北宋汴梁的“鼓板”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成,是一种用鼓、板和笛作为伴奏乐器,以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交替进行为特征的说唱艺术。唱赚所用的脚本叫赚词,中间的曲调形式称作赚,后来发展成多套的长篇形式则称作复赚。其所用曲调吸收了传统歌曲、民间歌曲和少数民族歌曲,演唱时有较大的难度。在音乐上表现为“同一宫调、一韵到底”。目前所见完整的赚词作品是保存在宋末元初陈元靓辑《事林广记》中的一套有词无谱的咏腻约的《园社市语》,《事林广记》中还有一幅“唱赚图”,展现了唱赚的表演场面。唱赚在宋代(主要是南宋)十分普及,据《梦梁录》、《武林旧事》等记载,南宋时临安知名的唱赚艺人有数十人之多。

二、简答题

9. 河南舞阳贾湖出土骨笛的音乐特点及其音乐史价值。

【答案】(1)1985年,考古学家在河南舞阳贾湖村东一片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当音乐学家采用闪光频谱恻音仪,选择其中一支完好无损的七音孔笛对它进行测音时,骨笛能够吹奏出一串与中国传统音阶大致相同的音列。在被测音的那支骨笛音孔旁,可以看到钻孔前刻划的等分符号,说明当时的“工匠”在制作这批由猛禽腿骨管截去两端关节的骨笛时,己经做过精确的计算和设定。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测定结果表明,这些小孔都是有目的地用来调整音高的。可见,8000年前的骨笛制造者不但心中有“数”,而且匠心独具。

(2)贾湖骨笛以其可触、可看、可闻、可辨地提供了音响材料,有声有色地吐露了远古文化的信息,反映了无法用文字记述的音响发展的历史实情。它告诉我们远在8000年前,我们的先民己经掌握了物理声学规律背后潜含的数理关系,并且有了相应的数学计算能力,达到了相当精巧的乐器制造工艺水平,其音乐思维也己发展到固定音阶结构的程度。号称以五声音阶为主的中国,其实早在七、八千年之前,就己具备了有着稳定结构,超出五声的音阶形态了。这也证明当时的音乐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在这之前,中国音乐一定还存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段时间以千年还是以万年计,现在难以猜测。

(3)贾湖骨笛的发掘和测音研究所提供的更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是:它的音阶结构恰好是现在存见的中国传统音乐最常用的音阶结构。随骨笛一起出土的还发现有骨哨、埙、陶钟、磐、鼓等。这些乐器分布于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时间跨度也很大,说明它们是中国原始时期的主要乐器。其中钟、磐、鼓在后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至于埙和哨等乐器,直到今天仍存活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