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中国当代公民信用的缺失与重建

关键词:公民,信用,失信,重建

  摘要



“信用”人们一般是在伦理学和经济学两种意义上使用。伦理道德中的信用即诚信。指人们遵守诺言、实践成约的德性品质;经济学领域的信用,是指“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一方提供货币、商品或服务,另一方在承诺的时间里偿还的交易行为。经济信用决定伦理信用,为伦理信用提供尺度;伦理信用规范经济信用,为经济信用的有效实现提供保证。
  信用具有多方面价值:在经济意义上,信用是规范市场合理运行的基石,恪守信用将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信用关系的建立会使主体之间的交易方式简化;信用同时是单位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无形资产。在社会意义上,信用规范着、维系着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有助于降低社会管理成本,能够支撑日益膨胀的社会交往规模。在人本意义上,信用是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要素,有助于主体的自我完善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信用是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当今我国的公民信用存在明显缺失。在职业道德领域,企业人员诚信破灭屡见不鲜: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企业家金融犯罪数量剧增。公职人员职业道德滑坡严重:领导干部贪腐案件数量上升,犯案金额增大,腐化级别升高,工作浮夸、弄虚作假,以权谋私,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等。在社会公德领域,公民情感沙漠化;公民间相互信任度降低;城市居民邻里关系陷入冰点;社会各种行骗行径横行等。
  公民信用缺失造成多方面的危害。在经济方面,扰乱市场秩序、增加社会交易成本;造成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阻碍市场化进程;影响我国形象,导致国际竞争力下降。在政治方面,损害政府权威,动摇其政治合法性基础;制约了政府行政效能,影响政策法规的贯彻和落实;危及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安全,导致混乱和无序。在社会生活方面,阻碍正常的人际交往,破坏了社会风气,干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
  造成我国公民信用的缺失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经济和社会的原因。
  当代社会公民信用重建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重建中国社会公民信用价值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动力,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客观需要,也是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信用体系建设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公民信用道德教育,提倡和塑造“信用至上”的公民意识。包括对传统美德诚信的再教育;加强专业化和普及化信用教育,提升公民的信用认知水平;重视校园信用建设,尤其是对青少年的信用教育。二是注重信用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公民主体信用行为发展的信用环境。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引导公民开展守信行动;深入开展公民信用道德建设实践活动。三是加强法制建设,发挥信用奖惩机制。要制定相关信用法律法规和政治,明确对守信者和失信者的奖惩内容;要确保司法公正和监督执法公平有效。四是要规范社会信用制度,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包括信用登记、评估、管理和风险预算等制度等,以规范活动主体,特别是个人的信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