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804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晚霞消失的时候》
【答案】《晚霞消失的时候》是礼平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十月》杂志1981年第1期。这部小说描写了南珊和李淮平两个青年在“文化大革命”前后的经历、思考和追求,反映了不同阶层人们的社会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小说中以李淮平和南珊从红卫兵年代到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扭曲的精神恋爱为叙述主线,虽然他们仅见过四面,却代表了作者的人生历程。整部作品以其浓重的思辨色彩与对人生价值的探索性,在当时引起广泛而激烈的讨论。
2. 革命样板戏
【答案】革命样板戏是文革时期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洪》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剧目。由于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被赋予了更积极的政治意义。它们被纳入了与帝土将相、才子佳人占领舞台相对立的革命文艺路线,被当作批判刘少奇、周扬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论据和武器,被奉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实行文化革命的典范。
3. 《白毛女》
【答案】《白毛女》由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是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也是由中国共产党指导创作完成的宣扬红色文化的第一部歌剧。它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开山之作、代表之作,是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石,开创了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上具划时代的意义。
4. 政治抒情诗
【答案】政治打情诗是打情诗的一种,是当代政治与文学特殊关系的产物。诗作者往往以“阶级”的(或“人民”的)、社会集团的代言人身份出现。政治抒情诗既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色彩,又有抒情诗的特点。它以真实而强烈的感情,具体而鲜明的形象,生动而深刻的语言,直接地触及时事,表现重大社会问题。它是诗与政论的巧妙结合,是诗意与哲理的水乳交融。代表诗人及作品主要有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5. 《望星空》
【答案】《望星空》是现代著名诗人郭小川于1959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的诗歌,是其代表作品之一,全诗共4章,230多行,以曲折、形象的艺术手法,歌颂了人定胜天的伟大力量,歌
颂了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迎难而上,去建设美好、幸福的人间天堂的时代主题。《望星空》是郭小川抒情诗篇中最富有艺术个性的力作之一,是诗人运用艺术上的抑与扬、虚与实的辩证关系,以取得出人意料、别开生面的抒情效果的成功尝试。
6. “干预生活”
【答案】“干预生活”是1956年在中国作协第二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的创作主张。当时的文艺创作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仍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和回避生活中重人矛盾的现象。“干预生活”的倡导者认为:作家不能也难以无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阴暗面。“干预生活”就是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即作家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勇敢地去探索现实生活里的问题,把它们揭示出来,给腐朽、落后的事物以狠狠鞭打,并且呼唤、鼓舞人民与种种阻碍人类事业前进的丑恶现象作斗争,以推动历史前进。
7. 先锋文学
【答案】先锋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是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出现的各种思潮、流派的总称,又称现代主义文学或现代派文学。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已经有不少作家运用现代主义手法创作,先锋文学在新时期成为一种文学潮流。其思想内容是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等方面的基本关系,着重表现这些基本关系在社会现实矛盾中的变动与异化。先锋文学主张非理性,在创作中重主观表现,重艺术想象和重形式创新。
8. 文革“潜流文学”
【答案】文革“潜流文学”是文革期间作家采用隐蔽的方式进行创作和流通的文学样貌。它是与“文革”文学创作规范相疏离,甚至对立文学。文革“潜流文学”主要有诗歌和小说创作。如“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强化了生命意识,超越了他们在40年代的作品中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
9. “大墙文学”
【答案】“大墙文学”是指以特定历史条件造成的冤狱生活为描写对象的文学题材。70年代末、80年代初,丛维熙、张贤亮相继创作了《远去的白帆》《白云飘落天幕》《雪落黄河静无声》《土牢情话》《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后三部为张贤亮作品),“大墙文学”的概念由此而提出,并成为一七八十年代影响较大的一种文学派别。
10.新编历史剧
【答案】新编历史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又称新编历史题材剧目。它是指建国后剧作家编写的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戏曲剧目。题材范围包括上古时期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还包括采用民间传说、历史演义、说唱故事和神话寓言等编写的历史故事剧。新编历史剧其特点是剧作者必须具有科学的历史观,对占有的大量历史资料和丰富的素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鉴别、把握历史发展。《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发表于1965年
11月的上海《文汇报》,作者姚文元,文章发表后,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二、简答题
11.简述第四次文代会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答案】(1)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第四次全国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文代会提出了新的文艺指导思想,即“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为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期里大步走向繁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召开期间,执政党提出了“文艺民主”的问题,并宣布“收回”毛泽东“文革”前夕的关十文艺工作的“两个批示”,宣布“十七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正确”,并选举了全国文联新的领导机构。
(3)关于新时期文学的历史起点,有四种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即分别以“四五运动”、“四人帮”倒台和“文革”结束、十届三中全会、第四次文代会为新时期文学的开端。要深入揭示从“文革”文学向新时期文学过渡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第四次文代会是无法回避的重大事件。
总之,第四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史的“重大转折”,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构成了一个界线分明的历史阶段”。新时期文学由政治型向社会型转变,是文学的一次大的解放,表明作家获得了独立的地位,文学向人学的回归。
12.简述新时期“实验话剧”的成就及不足。
【答案】新时期以来,我国各项事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文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实验话剧是指有别于传统的、在艺术上有创新的话剧。作为新时期戏剧文学样式之一,实验话剧踩着时代的步伐进行探索和发展。
(1)新时期“实验话剧”的成就
新时期的实验话剧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十分明显,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形式创新。形式并非孤立的存在,它总是要指向它所表现的内容与意义,要艺术地表达这些内容与意义。话剧作为一种叙事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它独特的“叙述语汇”,形式与内容之间形成了一种“叙述”与“被叙述”的关系。戏剧以叙述事件为主,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叙事艺术,运用各种舞台形式与手段来展现一个“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动作”。
从广义的叙事出发,新时期话剧的形式创新也就是叙事方式、叙事话语与策略的改变,运用叙事学的原理,通过考察这些形式的表述功能、日的、方式与它们实际达到的效果,新时期话剧的成败得失也会一目了然。
(2)新时期“实验话剧”的不足
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广泛介绍,深度模式逐渐消除,文学趋向边缘化、平民化,创作主旨也出现了模糊性,二元对立的思维已不再盛行。这时期实验话剧创作剧本中的主题表现不再存在于文本之中。文本提供的仅是一种话语本身,读者阅读到的仅是这个文本的能指。新时期实验话剧在主题表达上所发生的变化,出现了主题的模糊、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等,从而很难发现那种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