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65毛中特概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辨析题

1. 简评“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必然产生两极分化”。

【答案】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样就可避免产生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先富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捷径,最终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 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所以,实行这个政策,要除了坚持只允许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手段而先富起来,还要防止个人收入过于悬殊,在富裕程度差距上防止两极分化,注重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鼓励和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会必然地产生两极分化,反而在正确的引导下能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 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属于按劳分配,因此,它不应该参加社会主义分配。

【答案】这一论断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生产要素是指十地、资本、劳动力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这就决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也是分配的一种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前提下允许各种分配形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虽然不属于按劳分配,但是它可以参加社会主义分配。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的作用和优势,促进经济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3. 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以加快发展速度为中心。

【答案】这一论断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效益为中心。速度、比例、效益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经济效益处于核心的地位。它们是辩证的统一关系,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但也会产生矛盾。

(1)速度是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财富增多了,比例协调了,才能取得经济效益; 比例是实现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而经济效益是中心,没有效益的速度不但不会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而且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2)当三者发生矛盾时,必须服从经济效益,必须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我们应当把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增加效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上来。

4. 新民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是一切剥削阶级。

【答案】错误。具体分析如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1)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近代中国所遭受的最大的压迫是来自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帝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战祸和灾难,使近代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

(2)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残酷地压迫和掠夺中国人民,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发展。中国革命“主要地就是打击这两个敌人,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如果不推翻地主阶级,就不能彻底铲除封建制度的根基,组织起强大的革命队伍,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3)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民族工商业的巧取豪夺,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4)把一切剥削阶级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夸大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的范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剥削阶级,但是现存的剥削阶级中有的并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反而在一定时期成为团结的对象,是统一战线的一部分,所以题目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5. 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答案】这一论断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我国基层民主的形式有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等。

(1)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作为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2)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明确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3)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首先必须保证他们在基层的经济、

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中当好家作好主,这是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基础。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二、简答题

6.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答案】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具体表现为:

(1)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等方面一律平等。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

(2)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维护民族团结,就是要求在统一的民族大家庭里,在一律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合作;

(3)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地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同时,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突破和创新?

【答案】(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

(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上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从称其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强调“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再到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中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