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毛囊角化病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应除外() 角化过度。 颗粒层缺失。 毛囊角栓。 灶性角化不全。 棘层肥厚。
患儿男,10岁。发热、头痛呕吐3天,嗜睡半天,于7月10日入院。体检:T40℃,神志不清,皮肤未见出血点,颈抵抗(+),双侧Babinski征(+)。血WBC12.4×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30%。腰穿脑脊液检查:压力220mmH2O,WBC570×106/L,单核66%,多核35%,蛋白1.1g/L,糖4.2μmol/L,氯化物115μmol/L。此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 A.隐球菌性脑膜炎。 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非去极化肌松药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的变化,正确的是() 受体构型改变,离子通道开放。 受体构型改变,离子通道不开放。 受体构型不改变,离子通道不开放。 受体构型不改变,离子通道开放。 以上全不正确。
对寻常型鱼鳞病描述不正确的是() 此型最常见。 角质层增厚。 皮肤干燥,有边缘游离的褐色鳞屑。 四肢伸侧可伴有毛囊角化型丘疹。 成人发病。
关于前庭神经解剖结构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内耳前庭神经节的周围支至三个半规管的壶腹、椭圆囊和球囊,中枢支组成前庭神经。 前庭神经经内耳门进入颅内,终止于脑桥和延髓内前庭神经核群。 前庭神经一部分纤维经小脑下脚直接进入小脑,终止于绒球及小结。 前庭外侧核发出纤维形成前庭脊髓束,终止于同侧脊髓前角细胞。 许多前庭神经核发出纤维参与内侧纵束。
HIV在体内主要的靶细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