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目录

2018年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一) . .... 2

2018年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二) . .. 14

2018年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三) . .. 26

2018年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四) . .. 38

2018年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五) . .. 49

一、简答题

1. 简述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

课程的逻辑组织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的心理组织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2)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相互关系

“传统教育”派主张根据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而“现代教育”派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经验背景来组织课程内容。现在人们认为要把课程的逻辑组织和心理组织结合起来。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统一实质是在课程观上把学生与课程统一起来,在学生观方面,体现为把学生的“未来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统一起来以此为基础,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征和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特征,编排成既区别于原有科学结构,又有别于学生的完全经验复制式的课程内容体系。

2. 简述教育实验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的含义,并举出两种影响实验效度的心理效应。

【答案】(1)内在效度的含义

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指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能被解释的程度。它表明的是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的程度上是来自于对自变量的操纵。

(2)外在效度的含义

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研究结果是否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非实验情境、其他变量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外在效度可分为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

(3)影响实验效度的心理效应

例如,霍桑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等对教育实验的效度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者的异同。

【答案】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是三种不同形态的综合课程,它们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具体分析如下:

(1)二者的共同点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是以学科或文化知识或亚文化知识为课程整合的基点,课程整合的核心主要源于学科。这种综合课

程试图打破或超越各分科课程自身固有的逻辑,形成一种把不同学科内容有机整合为一体的新的逻辑。

(2)三者的不同点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对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

①相关课程是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的课程。例如,物理、化学、数学在某些主题上的联系,历史、地理、公民在某些主题上的关联,等等。相关课程可以克服分科课程彼此封闭、各自为政的缺陷,通过寻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彼此整合起来,有助于优化生的认知结构。当教师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以后,也可以彼此配合,避免对知识的不恰当重复。

②融合课程是指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的课程。例如,历史、地理公民融合为综合社会科,物理、化学、生物融合为综合理科,等等。融合课程并非原先几门传统学科的拼盘或混合,而是打破或超越了被融合的各学科的固有逻辑,形成了一个新的有机体——融合课程的逻辑。由此看来,融合课程在学科综合的程度上远远超出相关课程。

③广域课程是将各科材料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材料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教学的课程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高度整合分科课程,以便能与生活联系起来。它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广域课程在其出发点上与融合课程存在某种相似:都是围绕一个所选择的组织核心而将分支学科组织为一个新的课程整体,而且被整合的每一门学科都将失去其独立性。但广域课程与融合课程也有区别,广域课程在范围上要比融合课程来得大。融合课程的范围主要限于与学科有关的领域,而广域课程不仅百科与学科有关的领域,人类所有的知识与认知领域都可以被整合。

4. 简述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主要因素。

【答案】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因素可以从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两方面来说:

(1)学校内部因素

学校内部因素,如指导思想与目标、课程与教学、校园文化、管理、德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教师与学生、教育评价等。树立合理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德育课程设置科学,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有方,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加强学校管理,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等是学校德育出实效的重要保证。

(2)学校外部因素

学校外部因素,如家庭和社会因素等。学校德育过程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指学校德育的要求同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不一致而产生的矛后。它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庭教育或有关社会教育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形成与发展,必将削

弱各自的力量,干扰了学校对学生品德的培育。另一种是学校教育与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各种自发影响(包括来自现实生活、社会交往、书刊和电影、电视、广播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激化,也必将严重削弱、甚至可能完全压倒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上述两种矛盾都是经常而且大量存在的。若等闲视之、不予理睬,则会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带来严重障碍,不利于他们的品德健康地成长。

5. 列举教育研究假设的二种分类方式,并简述假设表述的基本要求。

【答案】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好的、暂定的结论。

(1)教育研究假设的分类

①按照假设的形成逻辑,可分为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归纳假设是在观察基础上的概括,是人们通过对一些个别经验事实材料的观察得到的启示,进而概括、推论得出的经验定律; 演绎假设是从教育科学的某一理论出发推出新结论,是根据小可直接观察的事物现象或属性之间的某种联系的普遍性,通过理论综合和逻辑推演而提出的理论定律和原理的假设。

②按照假设有无方向性(或倾向性),可分为方向性假设和非方向性假设。研究假设陈述的是两个变量间所期望的相关或不同。在研究假设中,呈现出方向性假设和非方向性假设两类。方向性假设指出相关或差异的特点,而非方向性假设只简单地指出哪里存在一个相关或差异。

③按照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描述性假设,处于科学探索的最初阶段,主要是描述认识对象的结构,向人们提供关于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大致的数量关系的推测,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的外部表象的一种描述; 解释性假设是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指出现象质的方面,说明事物原因与结果的一种更复杂、更重要的假设,这是比描述性假设高一级的形式; 预测性假设是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它是在对现实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基础上提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

(2)假设表述的基本要求

①说明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

②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即表述的语义是明确的、可操作的、不至于造成歧义的,假设语义模糊就无法检验;

③假设必须是陈述句,而不能是疑问句。可以是肯定陈述,也可以是否定陈述; 可以是全称肯定或否定,也可以是单称(部分)肯定或否定。

6. 简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答案】苏霍姆林斯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作品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1)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提出

针对当时苏联学校教育的弊端,提出了和谐教育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