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现代管理学概论、 行政法学之管理学(跨学科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评价中心

【答案】评价中心是近来新兴的一种选拔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的人员甄选方法,采用情境性的测评方法对被试者的特定行为进行观察和评价。即测试人员根据职位需求设置各种不同的模拟工作场景,让候选人参与,并考察他们的实际行为表现,以此作为人员甄选的依据。采用的模拟情境测试包括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处理、演讲、角色扮演等。

2. 速动比率

【答案】速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和存货之差与流动负债之比。该比率是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的一个指标。当企业有大量存货且这些存货周转率低时,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能精确地反映客观情况。速动比率的高低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强弱,它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并且比流动比率反映得更加直观可信。如果流动比率较高,但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却很低,则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仍然不高。

3. 组织精神

【答案】组织精神,是组织经过共同奋斗和长期培养所逐步形成的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共同心理趋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是指导组织运作的哲学思想和主导意识,通过领导者的引导、宣传、教育、示范以及员工的积极参与配合,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一个组织的基本素养和精神风貌,是凝聚组织成员的精神动力。

4. 系统、系统的概念

【答案】(1)系统的定义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应满足的条件

①系统是由一此要素结合而成的整体,这此要素可能是单个的事物,也可能是一群事物组成的子系统;

②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有机联系,这是系统与一群彼此无关的事物的重要区别;

③任何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由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和它的结构所礁定的、与各组成要素的功能不同的新功能。

(3)系统的基本特性

①目的性; ②整体性; ③层次性; ④相关性; ⑤环境适应性。

5. 矩阵组织、企业的矩阵型组织结构

【答案】(1)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定义矩阵型结构又称规划一目标结构,是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或项目、服务等)划分的部门结合起来组成的一个矩阵,是同一名员工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产品或项日小组的工作的一种结构。当组织面临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组织目标需要同时反映技术和产品双重要求时,矩阵型结构应该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形式。

(2)矩阵制的优点

①加强了横向联系,专业设备和人员得到了充分利用,具有较大的机动性;

②促进各种专业人员互相帮助,互相激发,相得益彰。

(3)矩阵制的缺点

①成员位置不固定,有临时观念,有时责任心不够强;

②人员受双重领导,有时不易分清责任。

6. 卢因的变革观点

【答案】美国行为科学家卢因提出组织变革有三个基本阶段:①第一个阶段是现状的解冻; ②

第二阶段要转变到新的情况; ③第三个阶段是冻结新的现状。现状可以看作是一种平衡状态,要打破这一平衡状态,解冻则是必要的。解冻一旦完成,就可以推行本身的变革,但仅仅引入变革并不能确保它持久,需要加以再冻结才能使之保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否则,变革就很可能是短命的,员工又会返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中。再结冻的目的就是通过平衡驱动力和制约力两种力量,使新的状态稳定下来。

二、简答题

7. 简述分预算和总体预算的关系。

【答案】为了有效地从预期收入和费用两个方面对企业经营全面控制,不仅需要对各个部门、各项活动制定分预算,而且要对企业整体编制全面预算。分预算和总体预算的关系如下:

(1)分预算是按照部门和项目来编制的,它们详细说明了相应部门的收入月标或费用支出的水平,规定丁他们在生产活动、销售活动、采购活动、研究开发活动或财务活动中筹措和利用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标准;

(2)全面预算则是在对所有部门或项目分预算进行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它概括了企业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在未来时期的总体日标。只有编制了总体预算,才能进一步明确组织各部门的任务、日标、制约条件以及各部门在活动中的相互关系,从而为正确评价和控制各部门的工作提供客观的依据。

8. 若一个企业的一把手逢人总说自己的企业没有可用的人才,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长此以往对该企业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答案】(1)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而一个有能力的人放到不适合的岗位上则看不出成效;

②一把手判断人才的基准有问题。管理者可能对员工的期望要比员工在工作中的实际表要高,所以导致其对所有员工的付出感到不满意,进而感觉公司里并没有可用的人才;

③没有很好的挖掘员工的潜力。每个人都存在很大的潜力,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能力只是冰山一角,如何挖掘员工的潜力应该是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2)对企业将产生的后果包括:

①长此以往,导致人才成为庸才。机械性的工作往往使得员工逐渐失去创新思维,长时间的重复性劳动使得原本有潜质的员工逐渐的平庸化,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同时给企业带来直接损失。

②导致人才外流。企业员工除关心自己的薪资水平之外,还会关注管理者对自己的主观评价。如他感觉管理者给予自己的评价低于自己的期望值,则会产生心理的落差,甚至会选择离开目前的企业。

9. 90后【1990年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开始逐步进入职场,一般认为,90后员工具有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自信心脆弱、价值观更加现实,张扬自我个性,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信息和知识丰富等特点,那么,针对90后员工的特点,应该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和激励呢?

【答案】对90后员工可以运用以下三个激励理论进行管理和激励: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他己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而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在物质丰厚的现代社会,几乎所有员工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因此,企业应该对90后大学生的高级需要进行分析,从而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①社交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方面的需要。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不是孤立地进行的。且人们希望在一种被接受或归属的情况下工作,属于某一群体,而不希望在社会中成为离群的孤岛。90后员工相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但是在工作团队中也不希望自己被孤立于团体之外。因此,管理者要营造一种团结合作的工作氛围,让员工之间多交流、多合作。从而对团队产生一种归属感,增强员工的忠诚度。

②尊重的需要

尊重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 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或者说受人尊重。自尊是指在自尸‘取得成功时有一股自豪感,它是驱使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