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南民族大学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之西方哲学简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斯多亚派的不动心

【答案】斯多亚派的不动心是指不关心快乐或痛苦,情绪不受外部感性世界的影响,获得心灵的安宁或平静的状态。情感是非理性的,不动心不同于普通的冷漠或麻木,而是理智对情感的正当控制。由于幸福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感受,所以人们虽然不能控制外界事情的发生,但能排除外在事件对心灵的影响,以心灵的不变来应对世界的万变,因此他认为不动心是最高的德性。斯多亚式贤哲的特征是分离了情感,纯粹出于理智的行为。这种观念引起了许多蔑视世俗快乐的宗教和贬低情感作用的哲学体系的共鸣。

2. 偶性

【答案】偶性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与本质相对应的专门术语。它主要有三层含义:①虽小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却是事物固有的、不可分的特征; ②事物的暂时性的、不固有的属性,其有和无并不影响事物的自身同一性; ③实体之外的所有范畴都是实体的偶性,它们只能依赖于实体而存在而不能独立的存在。在此种意义上,偶性也是本质性的。

3. 普罗提诺的“流溢”

【答案】普罗提诺的“流溢”是指“太一”生成其他本体的过程。“流溢”并不是主动的创造,因为创造是一种外求的活动,而“太一”却是完满自足的,它既不追求仟何东西,也不具有任何东西,更不需要仟何东西。这些流溢出来的东西便生成其他本体,也可以说流溢是善的自然流淌。普罗提诺说,物满自溢,这个道理甚至连无生命的事物也要遵从。另外,流溢是无损于自身的生成,正如太阳放射出光芒无损于自身的光辉一样。

4. 本原

【答案】本原是自然哲学家关注的焦点,它的本意是“原初”、“本原”。这一概念由阿那克西曼德最先使用,他使“本原”概念具有了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意味。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因。本原有两层意思:构成事物的基质; 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则。

5. 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戈拉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是指对每个感知者而言,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命题中的“人”主要时指单个的人,也可指某类的人。普罗泰戈拉认为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但他反对“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

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主宰万物的力量。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对于破除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6. 休谟的观念

【答案】休模的观念是指被知觉的对象的分类。休谟将经验的一切对象称为“知觉”,被知觉的对象可以分为观念和印象两类。他认为观念和印象的区分是建立在思维和感觉的区别基础上的。印象是我们实际知觉某物时所具有的东西,而观念是我们在某物不在的情况下思考它时所具有的东西。观念有两类:①直接由印象得来的简单观念; ②作为简单观念之结合而且不一定表示各个印象之实际关系的复杂观念。通过把观念的来源归结为印象,体漠把反省印象的来源归结为感觉印象,并取消了洛克的二元论。

7. 爱智

【答案】爱智是指哲学。从语义上来说,在希腊语中,“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从哲学本身来说,所有的科学都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运行,哲学是对这种规则的反思,也就是对其“思想前提”的追问。只有这种探寻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追问自然万物的本原和根据的知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

8. 德漠克利特的“原子”

【答案】德漠克利特的“原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原子”原意是“不可分割”的东西。他的原子具有如下特点:①内部充实的、不可分和不可入的基本粒子,原子虽然是构成一切具体事物的最后单位,但原子本身却是不可感知的; ②数量无限,性质相同,相互之间只有形状、次序和位置方面的差别; ③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由于方向不同而相互碰撞,形成漩涡运动并构成万物,受因果必然性决定; ④不生不灭的本原,万物的产生与毁灭是原子的聚散。他的原子论被人们称作是“打碎了的巴门尼德的存在”。

二、简答题

9. 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的观点。

【答案】(1)现实政体

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希腊城邦的宪法和政制的基础上,对各国政体做了形式上的区分。

①政体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把政体划分为两种:为了公民共同利益的好政体和为了执政者私人利益的坏政体。每一种政体又分为三个属:

a. 好政体包括由一个人统治的君主制、由少数人统治的贵族制和由多数人统治的立宪制; b. 坏政体则依统治人数的多寡分为由一个人统治的暴君制、由少数人统治的寡头制和由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制。

②政体优劣的决定因素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体优劣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统治者人数的多寡,而是统治者的德性和目的。每一类坏政体都是由相应的好政体蜕变而来的。例如,由一个人统治的政体,如果统治者贤明,则为君主制,反之,则为暴君制。君主制蜕变为暴君制,同样地,贵族制蜕变为寡头制,立宪制蜕变为民主制。

(2)最理想的政体和现实中最佳的政体

亚里士多德区别了最理想的政体和现实中最佳的政体:

①最理想的政体

最理想的政体是君主制,公民被一个在各方面都最卓越的人统治,并被他当作自由人来统治。②现实中最佳的政体

在现实政治中,没有一个人有高于其他任何人的统治资格。亚里士多德认为,在现实政治中,每个国家都有三种成分:非常富有的阶级、十分贫穷的阶级和居于两者之间的阶级。根据他的中道学说,由中等阶级统治的政体是最佳的政体。这种政体的优越性是稳定持久的。它是由中等阶级统治的政体,即由少数富人统治的寡头制和由多数贫民统治的民主制的中道。他说,中等阶级是一个国家中最安稳的公民的阶级。所以他们最容易遵循合理的原则,最不会逃避治国工作。在中等阶级人数众多的城邦中,国家会治理得很好。

10.试从潜能与现实的关系出发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理论和质料与形式的实体观。

【答案】(1)潜能与现实的关系

“潜能”是指事物的潜在状态,“现实”是指事物的“实现”状态。亚里士多德提出潜能与现实的学说,以说明万物生成的根据,他认为任何实体或个别事物都处于从潜在状态到现实的运动过程中。潜能与实现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潜能之所以为潜能,仅在于它还没有实现或完成。

(2)亚里士多德的四因理论和质料与形式的实体观

①四因理论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四因说”,“四因说”是对古希腊各种本原学说的一种理论概括,认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四种,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a. 质料因,是指“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

b. 形式因,是指事物的“原型亦即表达出本质的定义”。

c. 动力因,是指“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

d. 目的因,是指事物“最善的终结”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人造物中,“四因”是彼此区别的,而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都可以归结为形式因。因此,“四因”可以归结为形式因与质料因这两种最基本的原因。

②形式与质料的关系

a. 形式规定了事物的本质,包含着事物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因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决定性的因素,质料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和被决定的因素。形式把尚未确定形状的质料聚集在一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