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唐代质子研究

关键词:唐代,质子,侍子,入侍,宿卫

  摘要


质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有着很深的渊源。从商周时起,经春秋战国的混乱、秦汉王朝的大一统、魏晋南北朝的分裂,至唐朝时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唐代质子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但学术界对唐代质子的总体、综合研究相当薄弱。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质子的个案研究,并且专门论述不多,均简单涉及,散见于一些论著中。因此,对唐代质子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深入研究唐代质子,完善唐代质子个案研究的成果,有利于唐代社会领域研究的发展,同时对于今天祖国的统一大业亦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图将唐代质子作为一个统一的群体来研究,以期更深入、全面、客观、系统的认识、理解唐代质子,以现其真实面貌。全文共分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言。主要对本文的选题意义及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述和评介,指出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以及对唐代质子群体进行更深入、全面、客观、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同时对本文采用的研究资料和方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二章质子的界定及渊源。首先对质子的涵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介绍,并由质子的不同称号对质子进行了界定。其次,从质的原始涵义分析质子的渊源,并详细论述了质子产生的经济、政治条件。指出了质子的渊源非常早,产生于私有财产出现的情况下,遵循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普遍规律。第三章质子的类型。根据来源的不同,将质子划分为外部质子和内部质子两大类。其中内部质子又包括地方与中央质子、地方质子及民间质子。外部质子分为内属少数民族质子、唐周边国家或政权质子、中原入质于少数民族质子及少数民族间质子。并分别定义、分析了各种类型质子。统计出内部质子均出现于唐初和中后期,外部质子尤其是内属少数民族质子及周边国家或政权质子自贞观后日渐增多,至玄宗朝时达到最多。同时指出了纳质方与收质方的关系问题。第四章质子在唐处境。主要从质子的生活状况、质子的精神面貌及质子的地位三个大的方面来分析。在质子的生活状况问题中,分析了质子的日常生活及使命、婚姻。指出了质子的使命决定着其日常活动,其所进行的某些活动即是其使命的表现;质子的婚姻是一种非正常的政治婚姻,婚姻中的当事人同为一种变相的质子,质子的婚姻生活充满了悲伤,仅为纳质包上了一层糖衣,披上了一层温情面纱。在质子的精神面貌问题中,分析了质子的心理和质子的文化素养。指出了质子的来源、身份及经历是产生某些特殊心理的背景,不同的质子在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现象,如凄悲与矛盾、怨恨、崇唐、思乡等。有的质子会有某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质子们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质子的地位问题中分析了质子的待遇和质子的最终命运。指出了外部质子受到的待遇一般要优于内部质子受到的待遇;外部质子们或回归本国,或客死他乡,或长居异地。内部质子们多惨遭杀害。第五章唐代质子制度存在原因及特点。在原因这一问题中,主要从政治上维护国家统一、对外关系的发展、文化上宣扬国威和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唐代质子制度存在的根本原因即是人与人间信任关系的下降以及人性所特有的父子间的慈孝观。在唐代质子制度特点一问题中,从质子制度表现出的空前绝后之盛况、超强的和平性与暴力色彩的结合以及唐代纳质时间段上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第六章唐代质子作用及评价。本章从质子的不同类型入手,分析了质子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通过前人多对质子制度进行否定的评价,对质子制度和质子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承认质子们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亦应看到质子制度的落后性,尤其是其负面影响和唐末对质子制度的滥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