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技能的作用
【答案】(1)技能作为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可以调节和控制动作的进行
技能不仅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即动作成分之间的顺序关系,而且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方式,即动作的方向、形式、强度、动作间的协调等等。技能可以使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境。
(2)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①经验获得的过程是人脑对外在事物的反映过程,而这种反映又是通过一系列的心智动作实现的。通过心智活动,对感性经验进行加工,形成更高级的理性经验。技能调节着经验获得的过程,决定着经验获得的速度、水平,是经验获得的手段。
②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包含着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和外部操作活动,从形成问题表征、确定问题的性质与类型、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能的方法,到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通过各种心智与操作动作实现的,而合法则的心智与操作技能保证了问题的顺利解决,也达到了变革现实的目的。
(3)技能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与个体经验的积累、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是分不开的。能力是对活动起到稳定的调节作用的一种心理特性,这种稳定的调节作用是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概括化、系统化实现的。虽然知识和技能本身并不是能力,但是通过广泛的迁移,可以逐步地概括化和系统化而发展成为能力。
2. 什么是操作技能? 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1)操作技能的含义
操作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的学习既是一个身体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的过程,只是在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心理的参与程度有所不同。操作技能的学习既要求个体进行认知上的加工与分析,也要求实际做出协调的肢体运动反应。操作技能既不同于操作知识,也不同于心智技能。
(2)操作技能的主要特点
①动作的客观性:操作动作的对象是客观的,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如操纵各种运动器械、协调控制身体的活动等; 操作的过程是客观的,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肢体运动来逐一展示的,肢体的运动是外显的。
②动作的精确性:操作动作符合规范要求,符合动作原理。无论是在动作的力量、速度、幅度
还是结构等方面都符合标准。精确性是操作技能的一个基本特征。
③动作的协调性:操作活动由一系列动作成分构成,各成分以整合的、互不干扰的方式和顺序运作。各个动作成分按照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顺序依次或同时完成,动作间衔接与配合顺畅而协调; 各动作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整体; 各种运动感觉和视觉协同配合,以有效地控制和操纵整个操作过程。
④动作的适应性:操作活动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条件,显不其活动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当个体面临多种变化的条件时,动作间的结合及其执行方式一方面能依然保持高度的一致和稳定,另一方面又能视各种不同的条件而作适当的调整,以最有效地完成动作,实现动作的最佳功能。
3.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有效组织教材概括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答案】教材概括是指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贮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一类事物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组织教材概括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的方法有:
(1)明确概括的目的方向性
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与非本质,抽出事物的本质,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研究表明,概括的这种目的方向性越明确,则越有利于避免直观材料的消极影响而提高概括的效果,从而提高概念的领会水平。
(2)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为了抽取事物本质的一面,同时抛弃非本质的一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注意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一般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有利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3)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
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下改造而完成的,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欲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在运用变式时,如果变式不充分,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概括时,往往容易发生错误; 所选用的变式应使那些显著的但非本质的要素得到变异,而突出那些隐蔽的但本质的要素; 同时,对象的变式应与词的指示和分析相结合,最好在提出定义的基础卜,再要求学生依据定义所提出的重要的或本质的特征去分辨各种客体。变式的作用在于促进概括,而非取代概括。
(4)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
精细加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活动,以寻求字面背后的深层意义,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建立联系的策略。最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摘录、提要、提问、笔记等。
(5)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比较
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是指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因此,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科学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类比较即关于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
殊、本质与非本质,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异类比较即不同类但相似、相近、相关的事物之间的比较。通过异类比较,不仅能使相比客体的本质更清楚,而且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建立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6)对学习材料进行合理组织
对学习材料的合理组织是有效促进知识理解的一种重要学习策略。组织策略表现为对前后学习内容进行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比较分析的方法。
(7)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国际上流行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两种取向:指导法和发现法。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在讨论的时候,不仅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且要鼓励他们主动解答问题。
4. 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答案】(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
①条件作用的获得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二者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 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②条件作用的消退
在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但这种消退现象只是暂时的,休息一段时问以后,当条件刺激再次单独出现时,条件反应仍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但是,随着进一步的消退训练,这种自发恢复了的条件反应义会迅速变弱。然而,要完全消除一个己经形成的条件反应则比获得这个反应困难。
(2)刺激泛化与分化
①刺激泛化
a. 刺激泛化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b.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新刺激与原条件刺激越相似,其诱发的条件反应就越强。
②刺激分化
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③二者的关系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