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306西医综合之生物化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单纯脱羧和氧化脱羧。
【答案】
生物氧化过程中生成的
并不是代谢物上的碳原子与吸入的氧直接化合的结果,
而是有机酸脱羧作用生成的。根据脱羧反应的同时是否伴有氧化反应,分为单纯脱羧和氧化脱羧。
2. 第二信使。
【答案】第二信使是指细胞外第一信使与其特异受体结合后,通过信息跨膜传递机制激活的受体,刺激膜内特定 的效应酶或离子道,而在胞浆内产生的信使物质。这种胞内信息分子起到将胞外信息传导、放大、变为细胞内信息的作用,包括环磷酸腺苷(cAMP )、环磷酸鸟苷(cGMP )、三磷酸肌醇(IP3)、二酰基甘油(DG )等。
3.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答案】蛋白质的腐败作用是指肠道细菌对部分未消化的蛋白质及部分消化产物所发生的作用。
4. 转座重组(transposition recombination)。
【答案】转座重组是指DNA 上的核苷酸序列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外一个位置的现象。 5.
【答案】葡萄糖-1-磷酸和
6. 维生素
在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是指糖原生物合成葡萄糖基供体的活性形式,由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催化生成。
【答案】维生素是机体所需要的微量有机化合物,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不足。因而需要从膳食中获取,维生素通过衍生为辅酶和激素实现对代谢的调节。
7. 磷酸单酯键。
【答案】磷酸单酯键是单核苷酸分子中,核苷的戊糖与磷酸的羟基之间形成的磷酸酯键。
8. 盐析。
【答案】盐析是指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中性盐而使蛋白质沉淀的现象。这是由于大量的盐离子可与蛋白质竞争溶液中的水分子,从而破坏蛋白质颗粒表面的水化层,失去水化层的裸露的蛋白质分子易于聚集而沉淀。
二、问答题
9. 试计算苹果酸彻底氧化成C02和H20能产生多少ATP?
【答案】
苹果酸彻底氧化成(1)(2)(3)(4)乙酰
总共可得到5分子NADH 和1分子
经由氧化磷酸化可生成14个ATP , 加上底物水平
和
需依次进行下述反应:
^
磷酸化得到的1个GTP ,苹果酸彻底氧化成和总共能产生15个ATP 。
10.与直接经由糖酵解途径降解成丙酮酸相比,3分子葡萄糖先通过戊糖磷酸途径转化成2分子果糖6-磷酸和1分子甘油醛-3-磷酸后再进入糖酵解途径,其 糖磷酸途径绕行时只能产生5分子
11.试述油料作物种子萌发时脂肪转化成糖的机制。
【答案】油料植物的种子中主要的贮藏物质是脂肪,在种子萌发时乙醛酸体大量出现,由于它含有脂肪分解和乙醛酸循环的整套酶系,因此可以将脂肪分解,分解产物乙酰CoA 转变成琥珀酸,后者可异生成糖并以蔗糖的形式运至种苗的其他组织供给它们生长所需的能源和碳源。
12.甲硫氨酸的密码子AUG 既是起始密码子,又是肽链内部甲硫氨酸残基的密码子。什么样的因素能保证在翻译过程中不出现差错?
【答案】硫氨酸的单一的密码子有两种tRNA 去识别,即密码子
甲酰化生成甲酰
但有不同的专一性,当甲硫氨酸与
即
和
它们有相同的反
后,可进一步
上发
序列(简称SD
产量有何区别?
但通过戊
【答案】直接经由糖酵解途径的3分子葡萄糖在转化成丙酮酸后可产生6分子
反应生成
这种甲酰化反应不会在甲硫氨酸或
有一段富含嘌呤的的
生。因为在mRNA
起始密码子的上游区序列),它能与核糖体30S 小亚基正确定位在mRNA 的
SD 序列允许
上。此外,无论是甲酰化或非甲酰化的
端一段富含嘧啶的序列互补结合,使30S 小亚基
正确结合在30S 小亚基P 位的起始密码子都不能与
和GTP 形成复合物,也保证
了只有能够进入核糖体的A 位,使甲硫氨酸能掺入肽链的内部。
13.一个多肽还原后生成两条肽链,序列如下:
链1:链2:
用嗜热菌蛋白酶水解二硫键完整的天然肽,得到下列肽段:
(1)(2)(3)(4)
i.
试定出此天然肽中二硫键的位置。 【答案】
嗜热菌蛋白酶水解
氨基酸与链1的第12位氨基酸之间有一对二硫键。
(2)根据肽段(3)与链1、链2的重叠情况,可知链1的第8位氨基酸与链2的第3位氨基酸之间有一对二硫键。
(3)根据肽段(4)与链2的重叠情况,可知链2的第1位基酸与链2的第5位氨基酸之间有一对二硫键。综上所述,天然肽中二硫键的位置如图所示:
或
的氨基形成的肽键。
(1)根据嗜热菌蛋白酶水解天然肽得到的肽段(1)与链1的重叠情况,可知链1的第2位
图
14.解释临床上产生“肝昏迷”的原因。
【答案】大量氨入脑,与
酮戊二酸合成谷氨酸,或与脑中的谷氨酸合成谷氨酰胺,造成脑
中的酮戊二酸减少,TCA 循环减弱,A TP 生成减少,引起大脑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导致肝昏迷。
15.别构酶有何特性?
【答案】(1)变构酶一般都含2个以上亚基,亚基在结构上及功能上可相同或不同。 (2)变构酶的分子中一般有两种与功能相关的部位,即调节部位和催化部位,二者在空间上分开,可在同一亚基或不同亚基上。
(3)每个酶分子可结合一个以上的配体(包括底物,效应剂,激活剂,抑制剂),理论上结合底物和效应剂的最大数目同分别与催化部位和调节部位数目一致。
(4)配体和酶蛋白的不同部位相结合时,可在底物-底物,效应剂-底物和效应剂-效应剂之间发生协同效应,此效应可是正协同也可是负协同,其中同促效应以正协同居多。
(5)协同效应可用动力学图来鉴别,可用协同系数大于1、小于1或等于1表示。 (6)别构酶因其协同效应,因而动力学曲线为S 形(正协同效应),而非双曲线或是表观双曲线(负协同效应)不符合米氏方程。
(7)别构酶出现协同效应的机制,可以是酶和配体结合引起酶分子空间构象的改变,从而增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