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之计算机网络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综合题

1. 有人认为,既然某种网络技术提供的是不可靠的服务,那就说明在网络上所做的操作及其结果都是不可靠、不可信的,因此网络应取消不可靠的服务模式。请加以评述。

【答案】其观点是不正确的,网络的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在传输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错。而不可靠的传输是以一种尽可能正确的信息传输方式,并不保证信息的正确。但是如果使用一定的协议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就要花费额外的开销。所以在传输过程中不必每一层都要实现可靠传输,而造成太大的开销。可以在信息交付给应用程序前的某一层完成数据的正确性检查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而不需要在传输的每一层都保证可靠传输,所以不可靠传输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

2. 什么是服务质量QoS? 为什么说“因特网根本没有服务质量可言”?

【答案】服务质量QoS 是服务性能的总效果,此效果决定了一个用户对服务的满意程度。 因特网的网络本身提供的服务是不可靠的,它只能提供“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服务,所以根本没有服务质量可言。

3. 共有四个站进行码分多址CDMA 通信。四个站的码片序列为:

现收到这样的码片序列:

问哪个站发送数据了?发送数据的站发送的1还是0?

【答案】设接收到的码片序列为s ,A 、B 、C 、D4个站的码片序列分别为

据公式

由可作如下计算: 可知,A 站发送的数据是1。 根同理,计算B 、C 、D 站: 由

可知,B 站发送的数据为0。 可知,C 站没有发送数据。 可知,D 站发送的数据是1。 因此,发送数据的站有A 、B 、D 站,分别发送的是1、0、1,C 站没有发送数据。

4 网络体系结构为什么要采用分层次的结构?试举出一些与分层体系结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 .。

【答案】分层次的结构可以带来很多好处:

(1)各层之间是独立的,某一层并不需要知道它的下一层是如何实现的,而仅仅需要知道该层通过层间的接口(即界面)所提供的服务;

(2)灵活性好,当某一层的具体实现方法更新时,只需要保证上下层的接口不变,便不会对邻层产生影响;

(3)结构上可分隔开,各层都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4)易于实现和维护,这种结构使得实现和调试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变得易于处理,因为整个系统已被分解成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5)能促进标准化工作。日常工作中,例如经理甲想要发一份宴会的邀请给异地的经理乙,通常他会把这个意愿告诉自己秘书,秘书去制作好请柬,交给邮递部门把请柬寄到经理乙的公司,请柬由乙方的秘书签收,再拿给经理乙,如图所示。

图 标准化邀请流程

5. 计算机网络可分为哪两大子网?它们各实现什么功能?

【答案】从逻辑功能上网络可划分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通信子网由路由器和通信链路组成,完成网络通信任务。通信链路提供物理信道;路由器是一种专用计算机,具有存储转发、路由选择、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功能。

资源子网由连接到通信子网的局域网和主机系统组成,为网络用户提供各种软硬件共享资源和处理能力。

6. 试解释无线局域网中的名词:BSS , ESS , AP , BSA ,DCF , PCF 和NAV 。

【答案】(l )BSS :基本服务集(Basic Service Set)。802.11标准规定无线局域网的最小构件

是基本服务集。一个基本服务集BSS 包括一个基站和若干个移动站,所有的站在本BSS 以内都可以直接通信,但在和本BSS 以外的站通信时都必须通过本BSS 的基站;

(2)ESS :扩展的服务集(Extended Service Set )。一个基本服务集通过接入点AP 连接到一个主干分配系统DS ,然后再接入到另一个基本服务集,就构成了一个扩展服务集;

AP :接入点(3)(Access Point)。基本服务集里面的基站称作AP , 用于无线网络的无线HUB , 是无线网络的核心。它是移动计算机用户进入有线以太网骨干的接入点;

(4)BSA :基本服务区(Basic Service Area)。一个基本服务集BSS 所覆盖的地理范围; (5)DCF :分布协调功能(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802.11标准设计的MAC 层包含两个子层,下面的一个子层就是DCF 。DCF 在每一个结点使用CSMA 机制的分布式接入算法,让各个站通过争用信道来获取发送权。因此,DCF 向上提供争用服务;

(6)PCF :点协调功能(Point Coordination Function )。PCF 是MAC 层的另一个子层,它使用集中控制的接入算法(一般在接入点AP 实现集中控制),用类似于探询的方法将发送数据权轮流交给各个站,从而避免了碰撞的产生。

(7)NA V :网络分配向量(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NA V 指出了必须经过多少时间才能完成数据帧的这次传输,才能使信道转入到空闲状态。

7. —客户向服务器请求建立TCP 连接。客户在TCP 连接建立的三次握手中的最后一个报文段中捎带上一些数据,请求服务器发送一个长度为1字节的文件。假定:

(1)客户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送速率是R 字节/秒,客户与服务器之间的往返时间是RTT (固定值)。

(2)服务器发送的TCP 报文段的长度都是M 字节,而发送窗口大小是nM 字节。

(3)所有传送的报文段都不会出现差错(无重传),客户收到服务器发来的报文段后就及时发送确认。

(4)所有的协议首部开销都可忽略,所有确认报文段和连接建立阶段的报文段的长度都可忽略(即忽略这些报文段的发送时间)。

试证明,从客户开始发起连接建立到接收服务器发送的整个文件所需的时间T 是:

其中,符号[x]表示若x 不是整数,则把x 的整数部分加1。 (提示:求证的第一个等式发生在发送窗口较大的情况,可以连续地把文件发送完。求收到的第二个等式发生在发送窗口较小的情况,发送几个报文段后就必须停顿下来,等收到确认后再继续发送。建议先画出双方交互的时间图,然后再进行推导)。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