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工艺系716中、西音乐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旋律

【答案】旋律是指由一系列不同音高(也可以是相同的)的音以特定的高低关系和节奏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种音的序列。旋律对于人的听觉感观来说相当于视觉感观中的线条的概念。旋律是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的主要元素之一。在旋律进行中存在各种音乐表现因素,但构成旋律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即曲调线(或称音高线)和节奏。

2. 文字谱

【答案】文字谱是古琴记谱法。它属于音位谱系统,系用文字详细描述古琴演奏的指法和音位,也称手法谱。这种记谱法能准确记录音高和音色的变化,记录节奏却不严格,但由于记谱的手法在时间间隔上有一定规律,因此也保留了一部分节奏节拍的信息。现存南朝梁的丘明传谱的《碣石调·幽兰》谱为文字谱现存唯一实例,也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占老的曲谱。

3. 舞阳贾湖骨笛

【答案】舞阳贾湖骨笛是原始社会乐器,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属裴李岗文化。目前该遗址共出土骨笛近35件,系丹顶鹤的尺骨所制,磨制精细,七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贾湖出土的骨笛,分散在不同的墓葬,其年代先后相差很人,可分为三个时期:①早期,距今9000多年至8600年左右,骨笛上开有五孔、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②中期,距今8600至8200年左右,开有七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③晚期,距今8200至7800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若干变化音。贾湖骨笛是目前我国出土年代最早、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现在仍能用于演奏的乐器。

4. 简要介绍明清时期说唱音乐的发展情况。

【答案】明清时期说唱音乐十分盛行,在众多的说唱音乐中,影响较大的有弹词、鼓词和牌子曲三类。

(1)弹词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由说(说白)、噱(穿插)、弹(伴奏)、唱(唱词)四部份组成的。通常认为,弹词是由宋代的陶真发展而来的。弹词因流传地区不同,有不同的地方色彩,如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等,影响最大的当属苏州弹词。苏州弹词语言分“土音”和“国音”两大类,伴奏多用琵琶、三三弦等弹拨乐器,其名称由来当与乐器特点有关。演唱形式有一人的单档、二人的双档和三人的三档。清嘉庆、同治年间,弹词艺人中俞秀山、陈遇乾、马如飞三人以创腔著称,分别创立了俞调、陈调和马调。

(2)鼓词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鼓是最为重要的伴奏乐器,演员边演唱边击鼓,因而得名。

鼓词的前身有可能是宋代的“鼓子词”,明代称为“词话”。鼓词在清初有较大发展,盛行于北方,尤其流行于山东、河北一带。小型鼓词只用一个曲调不断反复演唱,长篇鼓词叫做“大书”,摘唱其中的精彩段落叫做“段儿书”。鼓词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大鼓”的形式,如梨花大鼓、梅花大鼓、京韵大鼓等。以京韵大鼓影响最大,其演唱以京音为基础,并借鉴京剧的发音吐字方法,伴奏乐器除鼓、板外,还增加了三弦和四胡。清末民初,著名京韵大鼓表演家刘宝全,创立了“刘派京韵”风格。

(3)牌子曲是明清时期流行的民间小曲以一定形式连接起来的套曲,用于演唱某种故事情节,也是各种曲牌体说唱的统称。如京津的单弦牌子曲、山东的聊城八角鼓等。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南方常用琵琶、二胡、扬琴等。

5. 鼓吹乐

【答案】鼓吹乐是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演奏为主的音乐形式。鼓吹乐以鼓、排箫和茄为主奏乐器,中问有歌唱。鼓吹乐自秦汉代以来起源于我国西北边境地区,根据主奏乐器和表演场合分为二部,有箫茄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 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于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一般把鼓吹乐按用途分为四类: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铙歌、横吹。鼓吹乐的具体划分并无严格界限,并随时代而异,愈近后世各类之间区别愈小,最终统称鼓吹其音乐成分最初是以外族音乐为主的,两汉期间与相和歌、清商乐等民间音乐关系密切,横吹则与西域音乐《摩诃兜勒》有关,汉魏以后与北狄乐及北方箫鼓有关。鼓吹乐源于民间,后供奉于官府,其后又逐渐向民问发展,明清以来的民间吹打与鼓吹乐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6. 三分损益十二律

【答案】三分损益十二律是我国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生律过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十二律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各律之间音程关系并不均等,存在大半音(204音分)和小半音(90音分)的差别,因而所生出的最后一律仲吕不能循环复生黄钟,无法周而复始地旋宫转调,也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余年探索平均律制的篇章。十二律产生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这说明当时的音乐活动己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7. 《唱论》

【答案】《唱论》是我国古典戏曲音乐论著。元代燕南芝庵所著。全书共31节,不分卷,1172字。《唱论》所论述的歌唱问题十分丰富,书中强调“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反映出当时歌唱艺术得到了普遍的推崇与重视。在咬字、运腔方面提出了“字真、旬笃、依腔、贴调”、“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的观点。对气息技巧则提出“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气”等要求。另外,《唱论》还认为歌唱应扬长避短,“子弟不唱作家歌,浪子不唱及时曲; 男不唱艳词,女不唱雄曲; 南人不唱,北人不歌”,并对当时常见的歌唱弊病予以归纳,如“有唱得困的,灰的,涎的,叫的,大的”、“有格嗓,囊鼻,摇头,歪口,合眼,张口,撮唇、

昂头,咳嗽”等等。总之,《唱论》具有开阔的艺术视野和对歌唱艺术深入细致的分析,虽文字过于简略,但从总体上反映了宋元时期我国歌唱艺术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最早一部对歌唱艺术进行全面研究总结的理论著作。

8. 何承天新律

【答案】何承天新律是由南朝乐律学家何承天(370-447)所创的律制。《宋书·乐志》中称其为“新律”。何承天新律不同于京房六十律中提出的加律方法,而是致力于实现古人“十二律旋相为宫”的理想,寻求在十二律内部进行调整的新的途径。他将所生变黄钟的8.8788寸与正黄钟9寸取差值,得0.1212寸。根据三分损益生律顺序,每生一律迭加0.0101寸,使得生至第13律时恰成9寸还生黄钟。这种律制取振动体长度的等差数列,虽然并非真正的十二平均律,但它在实际效果上已十分接近。因此何承天新律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数字计算对十二平均律的探索,在中国律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选择题

9. 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论著为( )。

A. 《论语》

B. 《乐记》

C. 《乐论》

D. 《吕氏春秋》

【答案】B

【解析】《乐记》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汉族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10.以下由万宝常提出的乐律理论为( )。

A. 六十律

B. 八十四调

C. 五旦七声

D. 二十八调

【答案】B

【解析】最早提出八十四调理论的是梁武帝萧衍,《隋书·音乐志》隋代音乐家万宝常,运用“改弦移柱”的方法“旋相为宫”,得七调,十二宫,合八十四调。

11.《九歌》共由多少首作品组成( )。

A.9首

B.11首

C.6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