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吉林建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61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垄断竟争
【答案】垄断竞争是指介十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既具有某些竞争的特点,义具有某些垄断特征的一种市场结构。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市场结构形式,其主要特征是:
(1)市场上一个行业中存在许多企业。
(2)这些企业的产品属于差别产品,即它们虽然是同一类产品,但在产品的商标、包装、设计、质量、性能、声誉、服务、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差别。一方面,由于产品具有不同特色,因此不具有完全替代性; 另一方面,又因为它们具有相似之处,从而具有高度的可替代性。
(3)企业所具有的市场势力的大小,取决于其产品与其他企业的产品相比是否具有很大的差别。产品差别越大,垄断程度就越高; 产品差别越小,替代性越强,竞争程度就越高。每个企业既是垄断者,又是竞争者。
(4)不存在企业进出市场的障碍。产品差别是垄断竟争形成的主要原因。
2. 贮藏手段
【答案】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价值符号,而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货币贮藏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贮藏起来; 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贮藏的货币就会自动地加入到流通过程。
3. 生产关系
【答案】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体系。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关系。
4. 卖方市场
【答案】卖方市场指因产品短缺而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此时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竟争。在这种市场形势下,或者是市场价格自由上涨,或者是政府对价格进行管制,乃至对要素和产品实行配给制,以使供求矛盾得到解决。在社会实行价格管制或配给制的情况下,价格和数量基本不对供求起市场调节作用,形式上的供求平衡是一种低交易量的短缺经济中的“平衡”。在卖方市场形势下,供给方缺乏技术创新和产品改造的动力,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发展。
5. 平均利润
【答案】平均利润是指投入各个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获得的等量利润。平均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平均利润=预付资本额×平均利润率。它是部门间竞争和利润率平均化的结果,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投入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因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不同。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不断把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 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却发生相反的变化,利润率上升。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在竞争中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资本主义社会,平均利润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利润来自剩余价值这一本质联系。因为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一个部门获得的利润量与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往往是不一致的。
平均利润率规律表明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矛盾和竞争; 揭示了工人不仅受本企业的资本家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不是个别资本家和个别工人的对立,而是整个无产阶级和整个资产阶级处于对立的地位。
6.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答案】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的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剩余价值不是不变资本产生的,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或者说是工人剩余劳动的“吸收器”。
(2)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格,工人拿去购买生活资料消费掉了。但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会创造新价值,其中一部分补偿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格,剩下的另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因此,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称之为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3)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②它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二、论述题
7. 论述投资规模的决定因素。
【答案】投资需求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投资品的需求。决定投资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如果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增长的综合指标,则这一因素可具体化为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及其增长率。固定资产折旧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内生产总值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就是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为积累资金和消费资金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社会用于新增投资的规模将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及其增长率:国民收入数量越多,可用于投资的数量越多,投资规模越大; 国民收入增长率越高,投资增长幅度越大; 反之,则相反。
(2)消费率与积累率。消费率是国内生产总值中用于现实消费的比率; 积累率是国内生产总值中用于现实积累的比率,是可供投资的资金来源。在国内生产总值既定的前提下,消费率和积累率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在正常条件下,必须保证现有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逐年有所提高。因此,一般应首先确定必要的消费率,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积累率。这样,投资规模的大小必然要受消费率高低以及与之对应的积累率高低的制约。积累率提高,投资规模增大; 积累率下降,投资规模缩小。
(3)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由于投资支出终究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要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消费和积累的比率必须同社会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及其构成相适应。在物力方面,要综合考虑基本建设、物资、能源、交通运输、机器设备等投资品和中间产品以及相应的消费品的供应能力。在人力方面,特别应当注意对劳动力进行普遍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素质。
(4)投资效益的高低。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益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示投资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投资效益系数,它是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例。其公式是:投资效益系数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固定资产投资额
投资效益系数越大,说明投资效益越好; 反之,则相反。如果投资效益系数较高,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效益取得,就可以用等量的投资获得较大的效益,或者以较少的投资获得较多的效益。
(5)经济体制对投资主体行为的影响。以上分析的是制约投资规模的客观因素,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影响投资规模的还有主观因素,其中主要是在一定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在传统社会主义中央高度集权的体制下,投资决策主要由国家做出,投资资金主要通过财政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