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苏湖教法

【答案】苏湖教法是比宋著名教育家胡缓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时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他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 治事斋学习一些应用学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学生可主治一科,兼治他科。苏湖教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北宋庆历兴学中得到推广,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次相授业法

【答案】次相授业法是汉代私学所采用的一种转相授受的教学方法,汉代高等私学一般称“精舍”、“精庐”。汉代高等私学经师身份大致有二:一是官吏兼经师,所谓“居官教授”; 二是经学专门家,所谓“隐居教授”,经师们的教学风度颇有不同,生徒身份也有区别,有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之分。及门弟子,指亲自到精舍,向经师问学,直接从师受教的学生:著录弟子,是列名某一经师门下,有师弟子之名份,但不必亲自来受业,没有授受经学之实的学生。史书记载,有的经师门下,著录弟子达数千人或万余人。即使是及门弟子,人数若太多,经师也不得不采用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的办法,使弟子次相授业。这种弟子间转相授受的办法,非常流行,形成了以名儒讲诵为主、弟子们转相授受为辅的教学方法,由此可以说汉代的私学教学还是个别教授。

3. 西南联合大学

【答案】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由内迁的3所大学联合组建的国立大学,简称“西南联大”。七七事变后,教育部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湖南长沙,联合组成临时大学。1937年8月临时大学筹备会在南京成立,11月1日,在长沙正式上课,共设文、理、工、法商4个学院,17个学系。校本部设在原圣经书院德涵女学旧址,文学院设在南岳,校务由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苓组成常务委员会主持,年底战火逼近长沙,又西迁云南昆明。1938年4月抵达昆明后,改“西南联合大学”名,5月4日正式开学,同年秋增设师范学院,附设师范专修科,增设航空工程学系以及电讯专修科,1939年又设立先修班和进修班。1940-1941学年,发展为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学院,26个学系,2个专修科,1个先修班。

,有教师350多人,学生3000多人。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日战争期间被誉为人后方的“民主堡垒”

发生过震惊中外的“一二·一”反内战、反暴行、争取民主运动。1946年5月,联大宣告结束,各校分别返回平、津原址复校。

4. 乡村教育思潮

【答案】乡村教育思潮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中期兴起的教育思潮。其基本观点为:主张把教

育活动中心由城市转向农村,致力于农民教育和农村社会改造; 要求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改善农村的经济与生活,加强教育的社会化、社会的教育化,提倡教学做的统一。主要代表人物有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和梁漱溟等人。它的出现是中国农村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化的反映,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农民革命的一种反应。它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但乡村教育运动的失败也证明教育救国的改良主义是行不通的。

5. 朱子读书法

【答案】朱子读书法是关于朱熹读书原则和方法的总结。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因此关于怎样读书他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和居敬持志。①循序渐进是强调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和步骤,反对贪多务广; ②熟读精思是说读书时必须多读、记住、背熟、勤十思考; ③虚心涵泳指读书时要探明原意、独立思考、勤苦奋进、保持虚心; ④切己体察指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还要以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⑤着紧用力指读书要有坚持不J 解,勇往直前乃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读书精神; ⑥居敬持志指读书时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要树立远大的日标,明确读书的目的。

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关于读书方法论述的概括和总结,集中体现了他的读书论和他的读书经验,很有见地,后人依据他的读书法,订立了读书程序,在封建教育实践中影响很大。但我们在考究朱子读书法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他所说的“书”主要是维护封建统治、道德教育方面的“圣贤之书”; 一是他的读书法不曾注意到书本知识和实际调查的配合,更谈不到实验或实践。

6. 九品中正制

【答案】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乱,乡亭里地方组织遭受破坏,致使汉代以来的“察举”推荐制度难以实行。这时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曹王即帝位之后,听从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设置大小中正官,品第人物,依家世和才德区分为高下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为任官授爵的根据,然后再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集团的特权。后门阀世族集团势力逐渐走向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抬头并不断扩大,他们在掌握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要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利,于是九品中正制在对门第出身的要求方面不断放松,而对考试的要求方面却越来越严。九品中正制到隋文帝时开始废除,代以科举考试制度。

7. 学田

【答案】学田是政府为学校置拨的田产、校产,以充办学经费。北宋熙宁兴学、庆历新政时,实行由政府向地方官学普遍地划拨一定量官田作为学田,以其租人充作办学经费的办法,在不增加百姓赋税的前提下,利用财政外收入巧妙地解决了一个极其重要和迫切的经费问题。此后,学田成为地方学校的生命线。学田制度,将封建国家和社会私人办学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地方官学的经费问题,扩大了社会教育面。它为封建人才的培养和从文化教育上加强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为形成多层次衔接的教育体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8. 经世致用

【答案】经世致用是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思想,又称经世致用之学。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额、颜元、李搽、王源等。早期启蒙思想家批评理学的空疏,无裨于国

,而不是为了“游谈”家危亡,强调做学问是为了“经世致用”。他们批判理学家空谈心性、侈谈

,提出要以“明道救世”为教育目的,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伦理的“学为圣人”

的治术人才。这种主张敢于批判传统理学教育的束缚,追求教育变革,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9. 文翁兴学

【答案】文翁兴学是西汉最早兴办地方官学之举。文翁自景帝末为蜀郡(今四川)太守,及武帝设五经博士,因感蜀地偏僻,有蛮夷风,欲激励后进,乃从郡县小吏中,选拔张叔等开明有材者十余人,派遣至京师,受业于博士,或学习律令。减省太守府私人用度,购置土产馈赠博士。数年后,蜀生学成还归,皆予重用,并向朝廷荐举,有官至郡守、刺史者。又兴建官学于成都市中,招收郡治以外四郊属县子弟。学生均免除摇役。其才学高者补为郡、县属吏,次等的亦可获孝梯力田的荣誉称号而享受种种优待。平时常选学生至官衙,就便座协理政务。每出行巡视各属县,多以诸生中明经学、有德行者为随从,使之出入于官府内外,传送教令。吏民见诸生荣耀显达,争欲为之,至有不惜出重金以求入学为弟子者。蜀地于是教化大行,形成好文雅的习俗风尚,集于京师的学者之多,亦小业于文化先进地区。武帝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即为文翁兴学的推广。蜀民为其立祠堂,岁时祭祀小绝。至唐代,其祠堂尚在成都城内。

二、简答题

10.王夫之主张教师“必恒其教事”,他对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案】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他在对理学教育批判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王夫之重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即为师之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并对“教者之事”

(1)“必恒其教事”。王夫之认为教师对待教育工作,应该像园丁精心培育花卉,农夫辛勤耕

,就是要求教师应该热耘十地一样,要孜孜不倦,坚持不懈。他指出:“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

爱教育工作,乐意精心培育人才。

(2)“明人者先自明”。教师的责任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明道理,“欲明人者先自明”。只有教师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刻领会了道理,才能胜任教育工作。他写道:“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必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由来不昧而条理小迷。贤者于此,必先穷理格物以致其知,本末精粗晓然具著于J 自日,然后垂之为教。”否则,若自己于道茫然未有所

,是不配也不能充当人师的。 得,大义不知其纲,微言不知其隐,“实则昏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