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613传播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组织

【答案】从广义上来看,任何由若十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组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都可以称为组织,如细胞组织、肌肉组织、人体组织等等。在狭义上,组织指的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从这个定义而言,组织既是社会群体的一种,又与一般的松散群体有明显的不同。这种区别是多方面的,一般而言,辨认一个群体是否属于组织,主要看这个群体中是否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或管理系统,用马克斯·韦伯的话来说,即是否存在着一个“管理主体”。在这个分类标准下,凡是具有中枢指挥或管理系统的群体,如政党、军队、政府机构、企业、社团等等,都属于组织的范畴。组织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而设置或成立。与一般社会群体的目标相比,组织目标更明确、更系统,它的实现需要严格的制度化措施的保证。

2. 语境

【答案】语境在传播学中称为传播情境。传播情境是指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的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他人在场等等; 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在很多情况下,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

3. 集合行为

【答案】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集合行为虽然是一种自发的反常现象,但它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一般认为,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①结构性压力; ②触发性事件; 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4. 框架理论(framing )

【答案】社会学家E. 戈夫曼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指出:“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其双重含义包括:

(1)框架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

(2)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对新事物的认识。媒介框架即媒介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它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研究。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

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则称为新闻框架。

m 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

(2)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定性的关键词或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符号等)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

(3)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

(4)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也称为框架效果。

二、简答题

5. 为什么在中国议程设置有时会失效?

【答案】这要涉及大众传播理论适用性的讨论。(1)议程设置是一个产生于美国的理论,它的成功复制多是在实行西方民主制的国家。在这些国家,一般媒体独立于政府,以企业化形式经营,这促使媒体必须关注消费者的兴趣与利益。媒体工作者会根据消费者的偏好,按照议程的发展趋势,把属于部分公众的议程放大,并引起全社会关注。媒体的这种环境监测功能的正常执行,必然会促进议程在公众中的扩散,因此,很少出现公众都关注一个显著事件但媒体却无动于衷的情况。所以议程设置看上去是媒体在发生影响,但是结合整个政治环境来看,它只是起到了一个守望和中介的功能。甚至可以把议程设置看做是一个创新的扩散过程,媒体在新议程的扩散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因此,西方民主制度的设计中就已经暗含了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2)在我国,由于体制上还没有完全做到以法治国,有些地方人治的痕迹还比较明显,干预媒体报道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在2003年的SARS 时期和2006年哈尔滨的黑龙江污染事件中,媒体环境监测的功能都受到影响,公众关注的事件没有得到及时报道,导致流言和恐慌。与其说是“议程设置”失效,还不如说是议程设置和一相情愿的“舆论引导”并不是一个概念。

6. “把关人”理论对实际工作有什么意义?

【答案】“把关人”义称“守门人”,此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动力学的新领域》一文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1)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

(2)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①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

②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

③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④媒介工作者的个人因素。

(3)“把关”过程的实质

①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②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4)“把关人”理论的意义

“把关人”理论在新闻实践中意义重大,尤其是在社会新闻的报道方面,一直显示出其一贯的指导性。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对“门区”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不管是代表国家声音的主流媒体,还是具有强烈趋向性的社团出版物,“把关人”在思想、政治、宗教、文化等意识形态上的价值取向,都会对信息的流动产生“过滤”作用。

对受众而言,“把关人”理论将受众的目光引向了大众传播媒介内部,使人们认识到媒介发出的信息并小是对真实世界的客观反映,而是经过选择、加工,并重新组织化后的产物。这可以使人们理性对待新闻报道,客观看待周围世界。

7. 简述拉斯韦尔作为传播学研究先驱的意义。

【答案】拉斯韦尔作为传播学研究先驱的意义在于他提出了著名的拉斯韦尔模式。

(1)拉斯韦尔模式的提出

拉斯韦尔是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1948年,他在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5W 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这五个W 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谁)、Sayswhat (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whom (向谁说)、Withwhateffect (有什么效果)。

(2)拉斯韦尔模式的提出的意义

拉斯韦尔模式的提出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实际上,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夕、“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这条思路形成的。

8. 简述关于社会传播的“文化指标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案】“培养分析”并不是一项孤立的研究,相反,它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项研究称为“文化指标研究”(culturalindexstudies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它包括三个方面:“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和“培养分析”,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制度分析”

其主要目的是分析大众传播的信息生产、传达和消费过程中的各种制度性压力和制约因素,揭示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定倾向性形成的原因。这些因素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