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大众传媒与后现代主义的共同推进下,消费主义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整体性的文化语境。影像与形象占据主导地位的视觉文化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显著特点是把非视觉性的东西图像化,使信息传播更为便利,受众更易接受。
视觉文化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视觉文化的兴起是人类视觉中心主义的必然选择。在人的感性生活中,与听觉相比,视觉在整个感觉器官中居于主导和基础地位。人类一切有目的而非盲目的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经验的获得都必须依靠视觉的指引。第二,视觉文化的兴起是现代传媒技术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现代传播媒介发展从“展现”、“表现”现实,到比现实还真实的“虚拟”现实。这一过程表明,视觉文化是现代传播媒介发展的直接产物。第三,视觉文化的兴起是人类进入消费时代特有的文化景观。目前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视觉文化有一个特定的文化语境——消费时代(社会)。这就把当代视觉文化与人类发展早期的图像时代从根本上区分开来了。第四,视觉文化的兴起也是当代社会大众审美从追求美感转向追求快感的必然结果。
视觉文化超越以往视觉艺术的边界而向整体的生活突围,使得文化审美的主体结构、对象范围、生产方式、审美性质等方面都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嬗变,从而对人类艺术生产与接受的现状和前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审美性质的嬗变,从语言艺术的时间性存在,走向图像艺术的空间性存在。前者注重阅读过程,后者注重的是瞬间体验;前者在追求一种高远、冲淡的人生境界;后者在审美理想上强调视觉的冲击力。其次,审美主体范围的扩展和审美对象的极度泛化。在漫长的美学史上,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民间艺术泾渭分明。图像,代表各种人为制造的形象。图像的泛滥意味着导致各种人为形象的蜂拥而至,形象对人的包围和追踪便是一个不可遏制的趋势和普通的日常生活景观。其三,艺术生产方式的技术复制化。由创造走向复制,艺术虚构走向技术虚拟,个体精神创造走向集体工业化生产,艺术生产更加依赖于技术的支撑。其四,影像符号的增殖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真实观念。在对影像真实性的信任中,人们只注重影像本身的真实,而忽略了事物本身的真实性。
视觉文化转向宏观来看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极大满足了大众不断增长的视觉要求,为审美进入大众生活创造了条件,填平了大众与精英之间的鸿沟,模糊了雅俗之间的界限,大众也有可能日益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但另一方面,在视觉文化中,依赖语言的理性思考受到视觉性的感性思维的威胁,图像开始取代语言成为思维的工具;现代媒介技术支撑下模拟和复制形成了“超真实”,形象与现实分离,能指与所指分离,视觉景像所制造的“超真实”重新构造了现实;重视对象的表层甚至是反形式的方面,日常事物不再经过严格的审美纯化而直接进入审美领域。上述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视觉形象的泛滥,审美范围的无限扩张引发审美的泛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消费社会的视觉文化保持警惕而理性审慎的态度,尽管它的到来是历史的必然,并且势不可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