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济南大学经济学院管理学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横向一体化
【答案】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横向一体化战略又称水平一体化战略,是指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实力而与同行业企业进行联合的一种战略。实质是资本在同一产业和部门内的集中,目的是实现扩大规模、降低产品成本、巩固市场地位。国际化经营是横向一体化的一种形式。
2. 持续性计划
【答案】持续性计划是指持续执行的计划,提供了对重复进行的活动的持续指导,包括政策、规则和程序等。持续性计划是一种灾难恢复计划,以文件的形式说明某个机构如何应对可能的灾难。该计划应包括需要遵循的注意事项,以便能够将灾难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并使该组织能够持续发展,或迅速地恢复关键任务的执行能力。
3. 微观(具体)环境
【答案】(1)微观环境
微观环境,一般是指企朴市场营悄环境中的微观营销环境,即与企业紧密相连,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的各种参与者,包括企业本身、市场营销渠道企业、顾客、竞争者以及社会公众。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相对,一起构成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
(2)具体环境
具体环境是指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那部分环境。它是由对组织绩效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关键顾客群或要素组成的,包括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主要有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和压力集团。具体环境对每一组织而言都是不同的,并随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具体环境与一般环境相对,一起构成组织的外部环境,即能够对组织绩效造成潜在影响的外部力量和机构。
4. 卢因的变革观点
【答案】美国行为科学家卢因提出组织变革有三个基本阶段:①第一个阶段是现状的解冻; ②
第二阶段要转变到新的情况; ③第三个阶段是冻结新的现状。现状可以看作是一种平衡状态,要打破这一平衡状态,解冻则是必要的。解冻一旦完成,就可以推行本身的变革,但仅仅引入变革并不能确保它持久,需要加以再冻结才能使之保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否则,变革就很可能是短命的,员工又会返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中。再结冻的目的就是通过平衡驱动力和制约力两种力量,
使新的状态稳定下来。
5. 素质模型
【答案】素质模型是指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之中,驱动个体取得卓越下作绩效的一系列特征的组合,反映了员工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个性和内驱力等。通过素质模型的构建,可以对员工的潜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为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员的招聘录用、人力资源配置、培训开发、绩效管理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关于员工个人特征的信息,从而为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人与事之间的有效互动建立起重要的平台。素质模型的形式通常由4}6项素质要素构成,并且是那些与工作绩效最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完成工作需要的关键知识、技能与个性特征以及对工作绩效与获得工作成功具有最直接影响的行为。
6. 组织精神
【答案】组织精神,是组织经过共同奋斗和长期培养所逐步形成的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共同心理趋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是指导组织运作的哲学思想和主导意识,通过领导者的引导、宣传、教育、示范以及员工的积极参与配合,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一个组织的基本素养和精神风貌,是凝聚组织成员的精神动力。
二、简答题
7. 钱得勒指出:“战略决定结构”,试从战略与结构的角度分析一下机械式组织和有机组织的特点,以及相应的适用条件。
【答案】组织的战略就是它的总目标,它涉及一定时期内组织的全局方针、主要政策与任务。战略决定着组织的任务、技术和环境,而这些方面的因素又决定着其本身的组织结构设计。因此,战略决定结构。机械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特点和适用条件的内容如下: (1)机械式组织
①机械式组织的定义
机械式组织结构也称官僚行政组织结构,是一种稳定的、僵硬的结构形式,它追求的目标是稳定运行中的效率。机械组织注重对任务进行高度的劳动分工和职能分工,以客观的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方式挑选符合职务规范要求的合格的任职人员,并对分工后的专业化工作进行严密的层次控制,同时制定出许多程序、规则和标准。
②机械型组织结构的特点
a. 任务被划分为独立的专业化部分; b. 职责范围受严格精确限定; c. 有明确的职权等级和许多程序规则; d. 有关工作的知识及对任务的监控集中在组织上层; e. 强调上级对下级的纵向沟通; f. 协调和控制倾向于采用严密结构的层级组织(如职能型组织)。
③适用条件
a. 环境相对稳定; b. 任务明确且持久,决策可以程序化; c. 技术相对统一而稳定; d 按常规活动,以效率为主要目标; e. 企业规模相对大。
(2)有机式组织
①有机式组织的定义
有机型组织结构也称适应性组织结构,是一种分散、灵活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形式。它因为不具有标准化和规则条例,所以是一种松散的结构,能依据需要迅速做出调整。
②有机型组织结构的特点
a. 员工围绕共同的任务开展工作; b. 权责范围在相互作用中不断修正; c. 职权等级和程序规则少; d. 有关工作的知识及对任务的监控分散在组织之中; e. 强调上下级双向的沟通及横向和斜向的沟通; f. 协调和控制经常依靠相互调整和具有较大灵活性的组织系统(如矩阵型组织)。
③适用条件
a. 环境相对不稳定和不确定,企业必须充分对外开放; b. 仟务多样化且不断变化,使用探索式决策过程; c. 技术复杂而多变; d. 有许多常规活动,需要较强的创造力和革新能力; e. 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8. 实施变革和创新活动的过程有哪些阶段?
【答案】成功的变革与创新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寻找机会
创新是对原有秩序的破坏。原有秩序之所以要打破,是因为其内部存在着或出现了某种不协调的现象。这些不协调对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会或造成了某种不利的威胁。创新活动正是从发现和利用旧秩序内部的这些不协调现象开始的。不协调为创新提供了契机。
(2)提出构想
敏锐地观察到了不协调现象的产生以后,还要透过现象究其原因,并据此分析和预测不协调的未来变化趋势,估计它们可能给组织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利用机会或将威胁转换成为机会,采用头脑风暴、特尔菲、畅谈会等方法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消除不协调,使系统在更高层次实现平衡的创新构想。
(3)迅速行动
创新成功的秘密主要在于迅速行动。提出的构想可能还不完善,甚至可能很不完善,但这种并非十全十美的构想必须立即付诸行动才有意义。
(4)坚持不懈
构想经过尝试才能成熟,而尝试是有风险的,是可能失败的。创新的过程是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创新者在开始行动以后,为取得最终的成功,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便会前功尽弃。
9. 企业的伦理行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企业的伦理行为主要体现在:
(1)企业对环境的伦理行为:环境保护、以绿色产品为研究和开发的对象、污染治理;
(2)企业对员工的伦理行为:不歧视员工、定期和不定期地培训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善待员工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