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答案】(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止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2.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

【答案】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1)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

①政治统治的职能,即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手中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

②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即国家要运用各种权力和资源对包括邮政、铁路、水利、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从根本上说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职能的。

(2)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国际交往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延伸,是服务十其政治统治的。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取代了以往旧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

3. 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普遍性表现在: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事有矛盾。

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在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一刹那的无矛盾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又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4. 商品经济

【答案】商品经济是指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

①社会分工的出现;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5. 量变

【答案】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它由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各个方面又统一又斗争而引起,是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连续不断的变化,因此,它具有客观普遍性。

6.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答案】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②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7. 社会存在

【答案】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卞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它还作为劳动对象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2)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 资本的有机构成

【答案】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并通过价值构成表现出来。为了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它的公式是:C :V o

9. “两个必然”

【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两个必然”指的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

10.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答案】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值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其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下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二、辨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