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613传播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媒介生态
【答案】媒介生态是指某一特定时代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联制约,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最早是由加拿大媒介理论家和哲学家马歇尔凌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媒介生态包含诸多因素,主要是一定时代的政治文化氛围、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形态和媒介本身的属性、话语立场、人文精神以及受众方面的教育水平、文化境界、身份背景等。完整的媒介生态系统包括两方面的因素,即媒介因素(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出版、音乐制作等)和环境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自然资源、技术等)。
2. 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
【答案】双重偶然性是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由德国社会传播家鲁曼提出。双重偶然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3. 可信性效果
【答案】可信性效果是著名传播学者霍夫兰在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实证后提出的概念。可信性效果意在说明: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这一概念说明,对传播者而言,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4. 结构功能主义
【答案】结构功能主义是指以塔尔科特·帕森斯、罗伯特·K. 默顿等为代表的一个西方社会学流派。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具有这一理论倾向的传播学代表性观点包括:①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概括的传播“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②美国社会学家赖特提出的“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③美国学者施拉姆所总结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
二、简答题
5. 简述席勒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观点。
【答案】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赫伯特·席勒在搜集了大量证据以后,于1969年出版了《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一书,率先提出了“文化帝国主义”Cculturalimperialism )这一引起此后长期激烈争议的命题,矛头直指美国。在该书中,席勒提醒人们注意美国出口的电影、音乐和其他媒介产品对发展中国家本土文化的潜在影响。
席勒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的传媒公司醉心于破坏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由于美国的传媒产品制作得是如此完美、如此吸引人,以至于其他国家的人们很难抗拒它们。其带来的结果是,西力一控制的国际大众传媒就会取代民族文化,这种形势就像是抢劫,就像是早期殖民者拼命掠夺殖民地国家的自然资源,以使殖民国家发财致富一样。
(2)文化帝国主义是许多过程的总和。经过这些过程,某个社会被吸纳进入现代世界体系之内,而该社会的主控阶层被吸引、胁迫、强制,有时候是被贿赂了,以至于他们塑造出的社会机构制度附应于,甚至是促进了世界体系之中位居核心位置而且占据支配地位之国家的种种价值观与结构。
(3)美国以维护国际间“信息的自由流动”为名支持其传媒公司在海外推销其产品。席勒于1973年、1976年、1979年、1981年先后出版了一系列著作阐释“文化帝国主义”理论。2000年5月,他的最后一部著作《生活在头号国家:一个美利坚帝国批判者的反思》出版,对这一理论做了最后阐释。席勒回溯了美国如何通过虚伪地声称维护国际间“信息的自由流动”原则和大力资助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手段,来支持传媒公司在海外推销他们产品的历程。他指出了当代美国社会的资讯机器支撑美利坚帝国在海外进行冒险的途径与方式。
6. 有哪些因素可以区分意见领袖与追随者?
【答案】(1)研究者总结认为,下列因素将意见领袖与其追随者区分开来
①价值观的人格化体现(其人为谁)
价值观的人格化,是指具有影响力的人是许多追随者学习效仿的榜样。被影响的人仰慕他,并期盼尽可能和他一样。
②能力(其人的知识)
意见领袖在其具备领导资格的领域里必须被公认为是见多识广或称职能干的人。那些对自己所谈问题一无所知的人,其意见很难受到关注。
③关键社会位置(其人所知的人)
关键社会位置实际上包含两种社会关系:a. 意见领袖在本群体内认识的人; b. 在本群体之外认识的可以为本群体成员关心的话题提供信息的人。
(2)较多的社会联系
①即使是一个既为他人所竭力效仿又称职能干的人,若他试图在某个领域获得意见领袖资格,也还得让该领域有兴趣的人能够与其接触交往。作为一个意见领袖,不能没有追随者。
②如果一个人与群体之外有较多的社会联系,因而相应地能给群体成员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意见,那这个人非常适合作意见领袖。这一点在许多领域(政治、医疗、农业及其他)里都得到证实。
(3)更多地接触相关媒介
①研究者发现,意见领袖比其追随者更多地接触与其影响范围相关的媒介。
②意见领袖更多地接触媒介,也许仅仅是一个特殊的事例,证实了一个更普通的论断:意见领袖的作用是通过一切合适的媒介将本群体与社会环境的相关部分连接起来。
7. 把关人
【答案】把关人(gatekeeper )理论是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通过对大众媒介“传播者”角色的研究而得出的一种传播理论。把关人又译为“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认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这一模式说明,新闻报道是一个对事实加以取舍的过程。传媒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把关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8. 西方传播制度理论存在哪些缺陷?
【答案】大众传播总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传播制度是直接或间接地对大众传播起着控制和制约作用的社会规范体系。资本主义的传播制度是现代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现行的传播制度,包括媒介的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
(1)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①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原理原则:
a. 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b. 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员,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c. 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d. 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②自由主义理论的缺陷有:
自由主义理论将新闻自由的主体片面强调为媒介,认为新闻自由主要是传播媒介的活动自由; b. 过分强调自由和权利,而没有意识到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权利是伴随着义务产生的; c. 片面强调媒介对政府的监督权,而没有指出由谁来监督媒介。
另外,自由主义理论还面临以下方面的现实困境:
a.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保障的并不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而是私有资本的利益;
b. 资本取代政府控制了报刊,导致煽情新闻泛滥,垄断扼杀了意见的自由市场,报刊种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