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61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旧哲学的全面清算和批判继承,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达到高度统一,使科学性和革命性达到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基本特征,充分表明了哲学史上这一革命变革的实质和意义。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从对象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代替具体科学去研究世界所有领域里的所有规律,它只研究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②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两个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从而结束了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的状态;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统一,从而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③从作用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旧哲学由于不懂得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所以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哲学的使命应当是改造世界。 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一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小可能同时为一切阶级服务,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真理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有机统一。其中,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则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发动一次震撼人类思想史的革命,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 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答案】(1)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②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2)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所以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当然,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性质的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发展的作用,反之,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作用。

3.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答案】(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人与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重要方面:

①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对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它规定着哲学的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方向。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在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它所涉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等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主要包括:

①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 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②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是可知论。而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否认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则是不可知论者。

4. 阐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答案】(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①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a.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 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存在区别,但又相互联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就谈不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斗争性意味着矛盾的相互排斥,甲方对乙方的排斥,必然引起乙方对甲方的排斥。正是对立面的相互排斥使它们处于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同一是包含差异和斗争的同一,斗争是同一基础上的斗争。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如果对立面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不为某种联系所规定,它们彼此问也就不成其为对立面,因而斗争也就无从谈起。

总之,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必须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它们的同一,又在它们的同一中把握对立。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5. 简述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

【答案】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体现在如下方面:

(1)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 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旧的国家政权; 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发动的,目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3)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的形式; 改革一般说来不需要采取武装冲突的形式。

6. 人类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①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

②人的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

③精神或信息的生产和再生产

④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7.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实践深入而全面的探讨,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的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