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韩邦奇是明代关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关学学派学风朴实、躬行礼教等传统,在关学史上研究者对韩邦奇的关注也主要集中在他的涵养功夫。实际上,韩邦奇对宇宙本源、本体的探讨更有一番自成的体系。
韩邦奇早期哲学思想受到了程朱理学的影响,此时他主要深研朱熹《易学启蒙》等易学著作,继承了朱熹的易学思想,作《启蒙意见》。作为关中学者,韩邦奇对张载极为崇仰,经过数十年反复研读《正蒙》,他对张载道学思想有一番独到的见解,所作《正蒙拾遗》表明,他一方面回归到张载道学思想,“纠正”了宋明以来学者对张载道论的错误理解,另一方面则尝试回归先秦孔孟思想,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个体系的主题是“性与天道”。
第1章绪论主要是对本研究的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进行必要的叙述和总结,并对论文结构作简要的介绍。第2章主要讲述韩邦奇之生平事迹及思想源流,主要考察韩邦奇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学术背景以及他的生平事迹、文献著作,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整理分析,梳理出韩邦奇的思想历程、思想渊源和思想传承,其中思想历程是论文写作的主要线索和依据。第3章主要讲述韩邦奇早期思想中的宇宙生化模式,首先考察韩邦奇对“太极”以及“一分为二”、“相荡”过程的图解和论说;进而分析韩邦奇太极图的来源和特征;最后综合以上这两个方面,对韩邦奇宇宙生化模式进行总结,概括其过程思维、太极为起点等要点,并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生化特性。第4章主要讲述韩邦奇的道论,他首先从反面提出“道非太极”以指正时人学者以太极为道、以理为道的观点,接着从正面阐明张载所说的道指的是化育流行、气化的过程,即“气化为道”;最后从总体上讲明,天地自然之化育为天道,人类及其社会之生化演变为人道,无论天道人道,“道一而已”。第5章主要讲述韩邦奇自成的哲学体系——性道哲学体系,首先关注韩邦奇“由人道而天道”的认识途径,接着考察韩邦奇对“性”的讨论,进而考察韩邦奇对“性与天道”的讨论,最后从韩邦奇“形而上之谓道,气而上之谓性”的重要命题出发,对韩邦奇哲学体系中的性、道、气、形等范畴的关系进行总说,这些范畴是韩邦奇哲学框架的重要支柱,也正是它们支撑起韩邦奇的性道哲学体系。第6章是结语部分,是论文的内容综述和结论。
性道哲学体系是韩邦奇自成的哲学体系,是对张载道学思想的超越。首先从方法入手,韩邦奇提出“由人道而天道”的认识途径,他通过这个由人而天推而大之的思路将“性”由人性推向宇宙本根,从而实现了性道哲学体系的构建。韩邦奇所说的“性”这个概念不是天道在人心的落实,不是存在于人之宇宙本体,性本身就是宇宙本体,是宇宙现实世界之所以然者。所以,性与天道不是人与天的关系,而是体与用、未发与已发的关系。性道不同,但这只不过是一物之两个方面、两种表现;实际上,性道一物,同为本体。“形而上之谓道,气而上之谓性”,气与形是表征经验世界之感性存在,属于物质层面的范畴;性与道是表征超越且主宰物质经验世界之理性实体存在,属于观念层面的范畴。韩邦奇关于气与形的讨论是在宇宙生化论的意义上进行,气是宇宙万物之物质基础,是万物之本源,是形(具体事物)之超越。韩邦奇关于性与气(或万物)的讨论是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进行:性不是气,也不产生气,更不是气的属性;气是现实具体事物之本源、超越,性是气的本体、超越,所以性是超越的超越,是宇宙世界之最高本体。韩邦奇打破了以“形上”和“形下”为宇宙世界区分的格局,突破宇宙论的界限,将其哲学思想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研究表明,韩邦奇是明代中期反思程朱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不是明代气学学说的代表,他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范畴是性(道)。韩邦奇既反思了明初以来处于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也不苟合主导当时学术的“心学”思想。他和罗钦顺、王廷相等一样放弃了以“理”、“心”为宇宙和道德本体,追寻回归张载道学思想。然而,韩邦奇不是气学学说的代表,气学思想只是他对张载哲学思想的继承,也是他的哲学体系的基础。韩邦奇继承了以气为宇宙本原的宇宙论思想,他进一步发展、升华了气学思想,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本体论意义上的性道哲学体系,这个体系以性(道)为宇宙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