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814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目录
2016年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814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一) . 2 2016年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814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二) . 6 2016年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814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三)10 2016年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814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四)14 2016年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814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五)17
一、名词解释
1. 上层建筑
【答案】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2. 社会的经济结构
【答案】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以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为基础的,生产力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所以,社会经济结构就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3. 哲学
【答案】哲学是指把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属于那种通过概念、原理等逻辑形式以反映现象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凝结着人类汰识在一定时代所达到的知识成果; 同时,哲学又体现着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4. 真理
【答案】(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的认识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能够产生正确和错误两种不同的结果,即真理和谬误。
(2)真理的特性:事物的本性通过其特性体现出来。真理的特性在于其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和具体性。全面把握真理的特性,就是从整体上把握真理的本性。
①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因此真理也被称为客观真理,这是真理之所以为真理的首要条件。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主要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一切科学的定律、学说、理论之所以是真理,只是因为它们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真理当中不能含有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成分。
②关于真理的绝对性或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性的局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
③真理的具体性指的是具体的主观和客观在具体的条件和范围内的一致。仟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些具体规定,真理就会变成错误。具体的真理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在人的认识中,应当尽可能地把握住对象的一切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这是达到真理的必要条件。但这种全面性并不在于一切方面和细节毫无遗漏的罗列,而在于它们的本质的综合,即把握对象一切方面的总和。
5. 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论述题
6. 根据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谈谈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表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小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③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世界、创造世界。
(2)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a.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 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
b.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一一实践才能
达到。
c.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②在实际工作中,要把科学的精神和积极的工作热情结合起来。
7. 结合中国环境问题的实际,说明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的环境问题。
【答案】(1)我国的环境问题
①水土流失严重。
②荒漠化土地不断扩大。
③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了其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化等生态功能
④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等“=化”面积逐年增加。
⑤生物多样化受到严重破坏。
(2)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间题
①要全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要反对盲目乐观和消极悲观两种错误态度。
③深入开展我国历史上自然环境变迁和灾害问题的研究; 环境问题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来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为中介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合乎生态规律,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全面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全人类解放的基本标准之一。马克思认识到环境问题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来解决。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看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因而人与自然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
三、材料题
8. 我们对社会主建设的认识,经历了曲折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完全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种僵化的思想使社会主义遭受了重大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认识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并没有完结,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还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问:材料体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什么规律?
【答案】这则材料包含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概括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与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决定它产生后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它适合或不适合于生产力的状况,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其本身就意味着对生产关系提出了为自己服务的内在要求; 而生产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