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评价是人类有意识活动的一个表征,评价的实质在于促使人类活动日趋完善,是人类行为自觉性与反思性的体现,是构成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课程与教学评价同样如此,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合理性。随着教育的发展,课程与教学评价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1]。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新兴学科,仅仅只有20多年的教学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我国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规定了“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2]。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笔试或上机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只注重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必然会带来好生“吃不饱”和差生“吃不了”的问题,让好学生对信息技术失去兴趣和差学生对信息技术失去信心。因此,改革和健全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机制,已经成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通过一年的实践调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少责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老师的关怀和赏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快乐。仅仅使用过程性评价还是不够的,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对计算机机房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而我国地域、城乡差距显著是个不争的事实,这就造成城市学生基础好、接触多、兴趣浓;而农村学生基础差、接触少、兴趣淡。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显著,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任何一个学生只要在他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我们就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而不是站在全班学生或是好生的角度去评价他,这样会挫伤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了好生“吃不饱”和差生“吃不了”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就是针对信息技术评价存在的问题,通过具体的实践调查研究,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赏识性的过程评价以及分层教学评价。重点是对这两种评价方式作了具体的研究,制定出了一套实际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