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8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 “两个务必”
【答案】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据此,他提出了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胜利面前,毛泽东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为全党和全国人民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警示。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答案】(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①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②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后和其他社会矛后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③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④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⑤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过渡时期总路线
【答案】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5. 国体和政体
【答案】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是我国的政体。
二、简答题
6. 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答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具体表现为:
(1)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3)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4)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7.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同时,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理论先是毛泽东思想,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中国实际进一步具体化,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党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相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中,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都形成了各自具有丰富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而贯穿在这些内容中的一条红线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方面的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都是实事求是的产物。
(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原则。其中,实事求是是这个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渗透于党的全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是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一切胜利,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检验证明,把握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与发展脉络,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8.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实现的可能性。
【答案】(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①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而且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国营企业大多技术比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职下在国营企业中主人翁意识强、生活稳定、劳动热情高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明显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