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学位]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

【答案】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资格证书的含义

①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第二,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教师专业知识拓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量的拓展,即教师要小断地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其次是知识的质的深化,即从知识的理解、掌握到知识的批判,再到知识的创新。再次是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以精深的学科知识为主干,以相关学科知识为必要补充,以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为基本知识边界的复合性的主体知识结构,是专业性教师追求的目标。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但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等于成了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形成,最终成为教育世界的创造者,它是一个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

第三,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的本领。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一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师专业能力一般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第四,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②教师资格证书是国家颁发给个人,允许其从事教师职业的一种资格凭证。

(2)从事教师职业首先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但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等于成了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形成,最终成为教育世界的创造者,它是一个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

2. 心智技能的获得,只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即可。

【答案】错误。

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方式,包括基本技能和认知策略; 练习是指以形成某种技能为目的的学习活动,是以掌握一定的活动力一式为目标而进行的反复操作。

心智技能的学习不仅是熟练地掌握相应的一套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方式,还涉及灵活的运用。在心智技能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一定练习将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方式付诸执行,并随着练习促使活动方式定型化、简缩化和自动化。反复练习只是提供了促进这种基本技能的熟悉以致自动化的机会,并不能自动解决心智技能的灵活运用,即学会在何时何处使用该技能之认知策略的学习,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实现心智技能的掌握或获得。

3. 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理由如下:

(1)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力一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十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2)题中的观点仅仅把教学看成是实施智育的途径,忽视了教学同时还是实施德育、美育和体育的基本途径。即使作为实施智育的途径,教学也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授受,还包括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

4. 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口标。

【答案】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含义

①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

②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学校培养人的工作是长期的、复杂的而又仔细的,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不是一赋而就的事,对学生的培养要靠日积月累。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将教育目的具体化,明确在某一时段内,教一门学科或组织一项活动时,希望学生在认知、情感、行动和身体诸方面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教学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操作,越便于评估和改进。

(2)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

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更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二、简答题

5. 儒家和道家教育观比较。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促使思想战线空前活跃,私学的兴起和养士之风盛行,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发展,形成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并与教育关系最密切的是儒、墨、道、法。儒家以孔、孟、荀和《礼记》为代表,道家以老、庄和之后的翟下黄老学派为代表。儒家和道家从各自不同的哲学观、世界观出发,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观。

(1)儒家教育观

儒家学者从人道观,从“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在教育的性质与作用方面,儒家教育观体现为强调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不可分性,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人格塑造方面的作用。其特别重视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②在教育目的方面强调培养有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德才兼备的治术之才,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儒家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治术之才; 一是突出其伦理政治观。二者的有机结合,便体现为社会与个体的和谐一致的大教育观。

③在教育内容方面儒家强调以德育为本位,兼顾智育、体育和美育,道德论与知识论的统一,道德教育始终被置于儒家教育的首位,儒家教育内容主要是经学。

④在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儒家教育观体现为强调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主张“为仁由己”、“反省内求”,注重学、思、行相结合的道德修养方法,强调以道德修养方法含摄知识教学方法,知识教学方法渗透道德修养方法。一般认为,儒家教育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内反映了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最具闪光点的部分,是其精华所在。

(2)道家教育观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旨归,它的教育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教育作用方面,道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从而否定教育的社会功能,主张通过无为不争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②在教育目的力面,不同于儒家力求培养的为求获仁义而杀生舍生的君子,道家主张保存人的朴素天性,把自然无为、物我两忘的“善人”,超凡脱俗、消遥自得的“真人”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

③在教育内容方面,不同于儒家以《诗》、《书》、《礼》、《乐》、《春秋》等包括丰富社会知识的经书作为学习内容,道家在批判现实的政教文化和伦理原则的基础上,相应地在学习内容中也抛弃了这些社会知识。道家认为,要使一个人按照自然去发展,就必须直接把握自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