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现代汉语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指示语

【答案】指示语是指话语中跟语境相联系的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

指示是语用研究中一个重要概念,涉及到一些词语,例如,代词、称谓、时间处所词语等。这些词语的具体或确切的指称意义,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准确理解。指示语主要有:

(1)人称指示; (2)时间指示; (3)空间指示; (4)其他的指示语还有话语指示和社会指示。

2. 平仄相间

【答案】平仄相对,是指一联之内的两句上下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上下对应相反。在近体诗里,平仄在本句中是重叠交替的,在对偶句中是相互对立的。这两大类声调在诗词中有规律地交替使用,也就造成了诗词音调抑扬起伏、悦耳动听的音乐美。在现代诗歌和散文中,适当注意平仄变化,充分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使作品获得音乐美感,还是很有必要的。

3. 层递

【答案】层递是修辞格的一种,是指用结构相似的平行语句表达层层递进或依次递降的事理。它主要是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无论是递升或递降,都是层层深入的。它借步步推进,使人们的认识层层深化,对表达的事理产生深刻的印象。比如“一根火柴,它自己熄灭了,却把别人点燃起来,引起了比自己大十倍、百倍、千倍以致数万万倍的熊熊大火。”

4. 偏义复词

【答案】偏义复词是指形式上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素构成,而实际上仅偏用其中一个词素意义的复音词。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 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相当于一块化石,又称为化石语素。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5. 异形词

【答案】异形词是指在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指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同义(指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

例如:“笔画”和“笔划”、“按语”和“案语”、“唯一”和“惟一”等等。实际的使用当中,除了书写的差异之外,它们还有使用频率的不同,但是一般不会造成误解。

6. 焦点

【答案】焦点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这就是句子的“焦点”。在会话中,焦点通过语调重音标示出来,还可以用句法形式表现出来。焦点一定与说话者所设定的受话者所知道的某些信息有关,一定会用一些可以感知的手段标示出来。在会话中,焦点通过语调重音表现出来,例

,如果,语调重音落在“小明”上,那么“小明”就是信息的焦点,如果落如“小明吃了苹果。”

在“苹果”上,信息的焦点就是“苹果”。

7. 定语

【答案】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成分。能够充当定语的词主要是形容词,此外还有名词、代词、数词、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分词、定语从句或相当于形容词的词、短语或句子都可以作定语。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修饰

,定语“我们”修饰中心语“国家”和被修饰、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例如“我们的国家”。

8. 声母

【答案】声母,位于音节前段,主要由辅音构成。有的音节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称作“零声母”。声母和辅音不是一个概念。虽然声母由辅音充当,但有的辅音不作

声母,只作韵尾,如“gudng" (光)中的ngo 车甫音在音节开头的是声母,在音节末尾的是韵尾。

9. 通感

【答案】通感是汉语修辞格的一种。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互相补充、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也就是说,通感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也会出现相互沟通与补充交错,以此来更好的欣赏文学艺术作品。

10.语素文字

【答案】语素文字是记录语素的文字,又称表语文字。它用来表示词或语素(语言的最小语

,因而和语言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一般来说语素文字可以分解为字位,一个字位代表一义单位)

个语素,当然也可能出现一个字位代表几个语素和几个字位代表一个语素的情况。例如汉字是用成千上万个符号表示语素或词的意义,同时附带地表示语素的声音,所以有人把汉字说成语素文字。汉字大都代表语素,表示语素之义带有语素之音。

二、简答题

11.改正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①这歌声似一盏灯把我的红心照亮。

②登山远望,对岸的一方池一方池的稻田,好像天上的繁星一样。

③收割那天,我们拿着镰刀,走向田野,金黄的稻子吓得浑身发抖,低头求饶好像在说,别割我,别割我! 啊,我痛死了!

④人群欢跃,泥土也从地下伸出头来向着人们微笑。

⑤晨踏白霜,晚披红绸。

⑥一个南瓜如地球,

结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架到大西洋,

世界又多一个洲。

⑦大家决心学雷锋人,走雷锋路,接雷锋枪,使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二者毫无相似之处。【答案】①这是用的比喻(明喻)手法,把“歌声”比作可见的“明灯”

可改为:“这歌声将变成一盏明灯把我的红心照亮。”

,把“稻田”比作“繁星”,也不恰当,二者无相似点。可改为:②这里用的是比喻(明喻)

“登山远望,对岸的一方块一方块的稻田,好像绿色的方格锦缎一样。”

③这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割稻的情况。镰刀割稻,稻子发抖、求饶、痛死,这与丰收的环境气氛很不协调。可改为:“收割那天,我们拿着镰刀,走向田野,金黄色的稻浪,随风起伏,好像

, 在欢迎我们,齐唱:‘来吧! 来吧! 快收获! 快收获! ”

,但缺乏真实的思想感情。④这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泥土”“泥土”怎么能“从地下伸出头

来”? 可改为:“人群欢跃,土地也微笑。”

,语意不明。联系上文看,好像指的是晚霞。可改为:“晨踏白⑤这是对偶,句中的“红绸”

霜,晚披红霞。”

⑥这首诗歌是通过比喻来夸张的,但夸张得不合情理,没有实际基础。既然南瓜如地球那么

,又怎样把它“架到大西洋”,怎么好说“世界(指大,又如何“结在”地球上的“五岳山上头”

地球)又多一个洲”? 思维混乱,矛盾百出。这是假话、大话、空话,故意虚张声势。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创作。

⑦这里用的是排比手法。“雷锋人”是生造词语。可改为“大家决心做雷锋式的人物,走雷锋的道路,接雷锋的枪支,使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12.从综合运用的角度分析下文的辞格。

①那黄河和汉河又恰似两条飘舞的彩绸,正有两只看不见的大手在耍着; 那连绵不断的大小山岭,却又像许多条龙灯一齐滚舞。一一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啊!

②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③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 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文艺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