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816社会学研究方法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实证主义
【答案】实证主义是由法国人奥古斯特·孔德提出来的,“实证”一词具有五个方面的含义:①实证意味着真实; ②实证意味着有用; ③实证意味着肯定; ④实证意味着精确; ⑤实证意味着相对。实证主义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
,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
2. 定比测量
【答案】定比测量又称等比测量或比例测量。定比测量除了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之外,还具有一个绝对的零点(有实际意义的零点)。所以,它测量所得到的数据既能进行加减运算,又能进行乘除运算。是否有实际意义的零点(绝对零点)的存在,是定比测量与定距测量的唯一区别。
3. 定额抽样
【答案】定额抽样又称做配额抽样。进行定额抽样时,研究者要尽可能地依据那些有可能影响研究变量的因素对总体分层,并找出具有各种不同特征的成员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然后依据这种划分以及各类成员的比例去选择对象,使样本中的成员在上述各种因素、各种特征方面的构成及在样本中的比例都尽量接近总体。其前提是要对总体中各种构成的比例有所了解。如果把各种因素或各种特征看作不同的变量的话,那么,定额抽样实际上就是依据这些变量的组合。
4. 同期群研究
【答案】同期群研究又称为人口特征组或共同特征组研究,它是指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在这种研究中,每次研究的样本并不相同,即每次研究的具体对象可以不一样,但他们必须都同属于这一特殊人群。这种特殊人群通常都与时间或年代相关。比如,以1968年上山下乡的“老三届”学生为一特殊人群,分别研究他们在1978年、1988年和1998年的情况,
以反映这一特殊人群在我国几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就是一个同期群研究。
5. 问题的创造性
【答案】问题的创造性,又可以称作创新性或独特性,它是指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
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对于大多数研究者来说,一项问题具有创造性,更经常地是指该问题在研究的思路、研究的角度、依据的理论、研究的对象、采用的方法、研究的内容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与前人的研究侧重点和成果有所不同,有自己独到的、新颖的地方。
二、思考与实践
6. 一份问卷主要包含哪些部分,问卷中问题的排列顺序一般遵循哪些规则?
【答案】(1)问卷是调查研究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主要工具,它在形式上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其用途则是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社会特征。尽管实际调查中所用的问卷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往往都包含这样几个部分:封面信、指导语、问题、答案、编码等。
①封面信:即一封致被调查者的短信。它的作用在于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的目的、调查单位或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大概内容、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结果保密的措施等。应该说明内容有:调查者的身份,即说明“我是谁”; 调查的大致内容,即“调查什么”; 调查的主要目的,即“为什么调查”; 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调查结果保密的措施
②指导语:即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填答问卷的各种解释和说明,其作用和仪器的使用说明相似。 ③问题及答案:这是问卷的主体,也是问卷设计的主要内容。从形式上看,问题可分为开放式与封闭式两大类。
④编码:在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的问卷中,为了将被调查者的回答转换成数字,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定量分析,需要对回答结果进行编码,即赋予每一个问题及答案一个数字作为它的代码。
(2)问卷中问题的前后顺序及相互间的联系,既会影响到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回答结果,又会影响到调查的顺利进行。一般来说,问卷中问题的排列顺序所遵循的原则有:
①把简单易答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复杂难答的问题放在后面。问卷最开头的几个问题一定要相当简单,回答起来一定要非常容易。这样可以给回答者一种轻松的、方便的感觉,以便于他们继续填答下去。如果一开始填写,回答者就感到很费力,很难填写,那么就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积极性。
②把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容易引起他们紧张或产生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如果开头的一批问题能够吸引被调查者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对填答问卷的兴趣,那么调查便可能较顺利地进行; 相反,如果开头部分的问题比较敏感,一开始就直接触及人们的心灵深处,触及有关伦理、道德、政治态度、个人私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那么,往往很容易导致被调查者产生强烈的自我防卫心理。回答者的这种自我防卫心理将会引起他们对问卷调查的反感,有碍他们对调查的合作,阻碍调查的顺利进行。
③把被调查者熟悉的问题放在前面,把他们感到生疏的问题放在后面。这是因为,任何人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总能谈些看法,说出些所以然来:而对不熟悉的事物,则往往难以开口,说不出什么来。如果以被调查者熟悉的内容开头,就不至于使调查一开始就卡住而无法进行。
④一般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意见、看法方面的问题。这是由十行为方面的问题
涉及的只是客观的、具体的事实,因此往往比较容易回答; 而态度、意见方面的问题则主要涉及回答者的主观因素,多为回答者思想上的东西、内心深处的东西、更不易在陌生人面前表露的东西。如果一开始就问这方面的问题,常常引起被调查者心理上的戒备情绪和反感情绪,引起较高的拒答率。
⑤个人背景资料,一般放在结尾,但有时也可以放在开头。这是因为,个人背景资料虽然也是事实性的,也十分容易回答,但由于它们是除回答者姓名以外的其他的主要个人特征,也属较敏感的内容,所以不宜放在开头,而适合放在末尾。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个人背景资料通常都是社会调查中最常用、最主要的自变量,如果一份资料缺少这些变量,实际上也就成了废卷。因此,只要调查的内容不涉及比较敏感的问题,并在封面信中做出较好的说明和解释,这一部分问题也可以放在问卷的开头。
⑥若有开放式问题,则应放在问卷的最后面。这是因为回答开放式问题要比回答封闭式问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书写时间。无论是把它放在问卷开头,还是放在问卷的中部,都会影响回答者填完问卷的信心和情绪; 而将它放在问卷的结尾处时,由于仅剩这一两个问题了,绝大多数回答者是能够完完整整地填答完它们的。退一步说,即使被调查者不愿意填答开放式问题,放弃了回答,也不会影响到前面的问题和答案。
7. 将实验研究方式的基本逻辑与调查研究方式的基本逻辑进行对比,并分析二者在社会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1)实验研究的基本逻辑
如果研究者根据某种理论命题得到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的假设,或者根据经验事实和主观判断,推测现象X 是造成现象Y 的原因,即:。为了证明这一假设,首先观察Y 的变化情况。即先测量在没有受到X 的影响之前,Y 的情况如何; 然后,通过操纵某些条件,引入被看做自变量和原因的实验刺激,即引入X ; 接着再对引入X 以后Y 的情况进行测量,并比较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如果前后两次的情况发生变化,则可以初步认为X 是导致Y 变化的原因,
即有
。这是实验研究的最基本的分析逻辑(见图)。
图
(2)实验研究在社会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社会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是探索和认识各种社会事物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原因。通常,社会研究者不会满足于对社会事物或现象进行一般的状况描述。当对社会现实中的某种事物或现象感兴趣,或者发现两种社会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就是发现两事物相关)时,往往会去探索这两种现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在这方面,实验研究的方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