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安外国语大学65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资本
【答案】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具有不同的形式。主要表现在:
(1)按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按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3)按资本所处的领域不同,可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等。
2. 资本积累
【答案】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本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3. 社会基本矛盾
【答案】(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4. 规律及其特点
【答案】(1)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①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③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2)规律的特点
①规律的稳定性一也就是它的相对重复性。只要条件具备,某种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②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这绝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透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5. 上层建筑
【答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具体是:
①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②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6. 哲学基本问题
【答案】(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7. 因果联系
【答案】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成为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联系,又必须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8. 《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不可避免”思想
【答案】《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不可避免”也叫“两个必然”,也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 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二、简答题
9. 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答案】资本主义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史己经证明,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取代旧的社会经济制度,总是要经历一个长时期的、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更是长期而曲折的,这是因为:
(1)一种社会经济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这种生产关系已经不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从世界范围来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要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的社会制度比旧的社会制度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社会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应当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迄今为止,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都不是脱胎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脱胎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而经历了数百年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大批科技人才,有素质较高的熟练劳动大军,这种状况决定了社会主义要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3)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在某一国家的实现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形势的形成,而这些条件的成熟需要很长的酝酿和准备时间。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成熟的状况必然会出现不平衡。特别是革命的主观条件更是不同。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仍处于资本主义体系内。正是革命条件成熟的不平衡、革命运动形势的高低潮相互交错,使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4)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巩固和发展也小会是一帆风顺的,会出现曲折甚至是倒退。
总之,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它毕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社会化达到空前的、惊人的高度,资本主义不仅在企业内部实现了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社会化,而且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