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牡丹江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中世纪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历史地位。

【答案】(1)中世纪的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时期,可以说是教育开始从神学向世俗转化的一个过渡关键,归纳起来,这一时期的教育大致有以下几种特征:

①最为重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宗教化、神学化。中世纪的学校为教会所控制,教学内容与神学直接相关、为神学服务,且思想家的思考方式也神学化。

②由于其始终处于教会的控制之中,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因此不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办学形式上,都带有严格的保守性,学校的发展也非常缓慢。

③教育讨论的范围与古希腊、罗马差异大,希腊、罗马始终是探讨少数人的教育、统治者的教育,中世纪无等级区别,更具开放性、普遍性。

④中世纪时期对教育的认识是未分化的,也就是说教育家对教育的认识往往是与宗教神学、哲学相联系的。

(2)中世纪的教育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为后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①从整体上看,中世纪的教育为西方文明的发展留下了大量遗产,为此后西方各国的文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②从教育实践看,中世纪的教育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学校系统,其中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堂区学校、中世纪大学等多种类型的教育机构,且形成较严格的教育制度。

③从教育思想看,中世纪的教育出于培养信仰考虑,极其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德育提出大量见解; 中世纪教育家们所提出的关于教学问题的见解包含了一些合理因素; 中世纪教育家所推崇的经院哲学的方法虽有种种弊端,但同时也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它有训练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经院哲学虽然力图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但却从此为理性的发展和运用打通了道路。

2. 简述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答案】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教育的个体个性化的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 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因为人要称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必须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从

而达到变革客观世界的目的,因此,教育过程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遗传素质蕴含着个体的差异性。个体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影响的不同,即便是相同的遗传素质,也会形成不同的发展结果。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他的发展发展道路、设计适合他的教育。因此,教育能够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它是个体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自主、独特、与众不同的心理倾向。创造活动是人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不仅是个体独特的自我意识的体现,同时也符合社会价值的要求,具有社会性。因此,创造性是自我性和社会性的连接,它虽是个体才能的最高体现,但这种才能的发挥受到社会的制约,要以社会的贡献来衡量。

3. 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教育改革。

【答案】(1)“二战”结束后,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学校改革,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①《教育基本法》的主要内容有:

a. 确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的公民及社会的建设者;

b. 全体国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尊重学术自由,培养国民的理智;

c. 公立学校禁止宗教教育;

d. 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

e. 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地位等。

②《学校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的具体化。其主要内容有:

a. 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

b. 采取“六三三四”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c. 高中以实施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

d. 将原来的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成为单一类型的大学等。

《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颁布,否定了战时军国主义教育政策,为战后日本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2)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教育改革。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的咨询报告,对于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影响较大,成为日本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日本继明治初期和战后初期两次重大改革之后的“第三次教育改革”的主要依据。1977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关于改善中小

学教学计划的标准》和《小学初中教学大纲》。1978年,又颁布了《高中教学大纲》。

(3)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教育改革。1984年,日本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1987年,日本文部省成立了“教育改革推进本部”,二者成为推进日本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其中“临时教育审议会”1987年的咨询报告最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提出教育改革应重视个性的原则、国际化的原则、信息化的原则和向终身教育体制过渡的原则。“临时教育审议会”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其中主要有完善终身教育体制; 改革中小学教育体制,强调按照灵活、多样、柔性化的观点改革学制; 加强道德教育和体育; 推进高等教育和师资培训等内容。

4. 简述美国《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内容。

【答案】(1)背景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又掀起了战后第三次教育改革运动。这次改革运动是以1983

年4月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发表的著名报告——《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开端的。

(2)该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建议和实施意见,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①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即要求中学加强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②提高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育标准和要求,推行标准化测试;

③通过加强课堂管理等措施,有效利用在校的学习时间;

④改进师资的培养,提高师资就业前应达到的教育专业训练标准。同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

⑤联邦政府、州和地方的官员都必须发挥领导作用,负责领导教改的实施。各级政府、学生家长以及全体公民都要为实现教改的目标提供必要的财政资助。,

(3)该报告的影响

该“报告”对美国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恢复和确立了学术性学科在中学课程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②加强了课程结构的统一性,对所有学生提出了严格的共同要求; ③增强了公众对教育的信心,重新激发了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和资助

5. 简述洛克的绅士教育论。

【答案】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认为一国之中绅士教育是最应该注意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上了正轨,其他的人很快就都上正轨了。

(1)绅士教育论的观点:

①绅士教育是指贵族子弟的教育,主张把他们培养成为身体强健、举止优雅、有德行、智慧和才十的事业家;

②每个绅士的身体必须适应一个事业家在对外开拓活动中可能遇到的艰苦环境,身体强健的主要标准是能忍耐劳苦,而学会忍耐劳苦的原则是要从小逐步养成习惯;

③道德观念来自教育私生活环境,“善行”就是能带来幸福和利益、能达到个人目的的行为。德行比知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