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00808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意境

【答案】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眼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 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

2. 永明体

【答案】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代表作家主要有谢朓、沈约和王融等人。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永明体”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由不注重形式到日益注重诗歌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3. 知人论世

【答案】知人论世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著名概念。出自《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读一个人的文章必须了解作者的个人情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4. 移情

【答案】移情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指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些诗句就是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花、鸟、柳絮、桃李、蜡烛,这些本无感情色彩的“物”在诗人的笔下,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5. 别材别趣

【答案】别材别趣是宋代严羽提出的文学理论观点。出自《沧浪诗话》:“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者,吟咏情性也。”别材,指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这特别的才能如审美直觉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 别趣,指诗歌有特别的趣味,不是发议论、讲道理就可以成为诗歌的。这是指诗歌必须有美的形象,感发人的意志,激动人的感情,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别材,是针对以学问为诗而发; 别趣,是针对以议论为诗而发的。

6. 《诗》可以兴

【答案】《诗》可以兴是对诗的美学作用的深刻认识。它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兴”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7. 话本小说

【答案】话本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流行于宋元时期,又称宋元话本。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剧增,通俗的民间文学在宋代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话本小说是宋代民间文学的代表。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四家中,小说、讲史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钱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 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8. 审美意象

【答案】审美意象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的一个理论观点。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又称为“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把审美意象可以分为两种,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阐释一种哲学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二、简答题

9. 试述韩柳在散文文体创作上的开拓。

【答案】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

式的变革,在散文文体创作取得了较大的开拓,主要表现在:

(1)形式自由,突破传统

按照实用文体划分,《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愚溪诗序》则是自己诗作的自序。两篇文章文体各异,体现了唐代散文形式自由的特点。一般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它形式上讲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祭十二郎文》却一改传统,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重在倾诉痛悼之情,通篇追叙与十二郎的叔侄深情,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而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对一般的书序也有突破。一般书序以说明、记叙为主,而《愚溪诗序》重在借序阐发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和抗议,重在议论和抒情。它们都超越了实用文体的范畴,是对实用文体形式的突破。

(2)真情动人,生命鲜活

自由的形式不过是思想情感的载体。散文将浓郁的感情倾注文中,强化了散文的抒情特征和艺术感染力,展示了鲜明的个性特点。读韩柳散文,会感到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感情浪潮,触摸到令人心悸魂动的鲜活灵魂和生命力。如《祭十二郎文》采用生者对逝者直接倾诉的方法,写尽了亲人之间骨肉深情,及最终未能面见死者的深深痛悔和自责,撼人心魄,动人的感情体现在文章的细节中,那是鲜活生命与灵魂的与我们直接的交流。

(3)骄散结合,修辞多样

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追求华丽词藻,内容空虚浮泛的文风; 但是在语言形式上,他们并没有摒弃传统骈文的优点,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给它们注入了鲜活的现实内容、感情和思想,使之成为有血有肉的散文作品。整散结合的句式,在参差疏落之中显现整伤之美; 且宜于诵读,富于声韵之美,体现出散文借鉴韵文之后新的生命活力。

总之,以韩柳为代表的唐代散文,首先体现了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的散文突破了一切实用文体的界限,将大部分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其次,他们将浓郁的感情倾注到散文之中,浑厚坚实中寓有一气贯注的精神气脉和情感力量,展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10.为何说杜诗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

【答案】之所以说杜甫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原因在于:

(1)杜甫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优秀的品质

从更广阔的视野说,杜甫的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杜甫的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 可以感受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面对史实而不回护,正视历史。这些不是诗歌传统自身,但它却决定了杜诗的基本品质,说明这些品质的渊源所自。

(2)转益多师、兼备众体

就诗歌传统自身而言,杜诗的叙事与议论,显然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显然又与《离骚》相近。它的缘事而发,则来自乐府传统。它浓烈的抒怀,细腻的感情,与建安诗歌有关。在诗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上,他吸收的就更为广泛而多样。叙述夹议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