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60公共政策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策过程

【答案】政策过程是指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得政策系统呈现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

伊斯顿提出的政治系统论观点认为,政策系统的运行表现为一个系统的不断输入、转换、输出的过程。政策环境首先把种种要求和支持传导给政策主体,从而输入政治体系。其中,要求是指个人和团体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向政府提出采取行动的主张; 支持是指团体和个人遵守选举结果、缴纳税收、服从法律以及接受权威性的政府为满足要求而做出的决定或所采取的行动。

这些要求和支持通过政治体系内部转换,变成政策方案输出,作用于环境,引起环境变化,产生新的要求。而这种新的要求反馈到政治体系,进一步导致政策输出。在这种循环往复中,政策源源不断地产生,政策系统的运行得以持续进行。

2. 趋势外推

【答案】趋势外推是预测的方法论基础的一种。趋势外推把过去观察到的趋势扩展到未来。它假定过去发生的事情在未来也将会发生,只要没有新的政策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的干预而改变了事件的进程。趋势外推的根据是归纳推理,即一种从特殊的观察陈述(如时间序列数据)到一般结沦的推理过程。在趋势外推中,通常是从一系列时间的序列数据开始,把过去的趋势推断到未来,然后寻求有助于证明这种推断的规则和假设的帮助。

3. 公共利益

【答案】公共利益是指社会或国家占绝对地位的集体而不是某个狭隘或专门行业的利益。公共利益表示构成一个政体的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它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即公共政策应该最终提高大家的福利而不只是几个人的福利。公共利益这一概念有助于评估和理解政策过程,它基于社会价值回答了既定政策的目标是否值得实现这一问题。

4. 混合扫描模式

【答案】混合扫描模式由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A ·埃泽奥尼提出。他的模式试图将全面理性决策和渐进主义模式的优点结合起来,埃泽奥尼宣称混合扫描理论把理性决策和渐进决策两方面都考虑到了,在一些场合,全面理性模式是合适的; 而在另一此场合,渐进模式是合适的。一言以蔽之,混合扫描理论是渐进主义和理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5. 合同外包

【答案】合同外包又称合同出租、竞争招标,是指政府确定某种公共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

标准,对外承包给私营企业或非营利机构,中标的承包商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合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用财政拨款购买承包商的公共产品和劳务。合同外包可以利用竞争力量给无效率的生产者施加压力,提高生产率:能够摆脱政治因素的不当十预和影响,提高管理水平; 可以把通常模糊不清的政府服务成本以承包价格的形式明确化,有助于强化管理。但是,承包权的授予上可能存在腐败和寻租行为; 可能形成对承包商的依赖,承包企业雇员罢工、怠工和企业破产会使公众利益受到损害。

6. 外在成本

【答案】外在成本是指在决策规则的选择中,由于其他人的行动而使单个参与者预期个人所承担的成本,或者说,它是一项政策方案的实施将给那些偏好与之不一致的人所带来的损害,这种成本是通过集体决策的内在强制性而施加给单个参与者的。投票规则的成本有外在成本和决策成本两种。

7. 沉淀成本

【答案】沉淀成本是指投入决策、某个计划或某个项目的时间、资金或其他资源的无法弥补的花费。它限制了目前投入的选择范围,即已经在政策上投入的资金、人力制约了决策者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这是错误政策终结的障碍。政策终结者总是进退维谷,进即追加投资,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退即不追加投资,要面对的是已投入的资金由于政策终结无法收回的结果。

8. 过程途径

【答案】过程途径的要点是将政策看作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的研究,这是行为主义政治学观点在公共政策研究上的反映。政策过程被视为是一系列政治活动的构成。根据政策过程的每一步骤的特点,对政策加以分析,从而发现政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决策应当如何做出。

9. 需求显示过程

【答案】需求显示过程是准确显示投票者偏好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通过对个人征收某种税收的方法来促使个人真实显示他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从而确定给投票者带来好处最多的方案。这一方案的实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需求显示过程的最大优点是鼓励投票者真实表达自己的偏好,从而避免人为增加决策成本,提高决策效率。

10.政策科学“三部曲”

【答案】叶海片·德洛尔为政策科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发表了政策科学的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年)、《政策科学构想》(1971年)、《政策科学进展》(1971年)。是公共政策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的标志。

二、简答题

11.简述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测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在政策过程中,政策执行是介于政策规划和政策评估(结果评估)之间的中间环节,是将政策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政府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必须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态势,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政策问题,及时、正确地制定政策方案。而正确的政策方案要变成现实,则必须靠有效的政策执行。如果没有政策执行环节,再好的政策方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12.举例说明成本一效益分析、成本一效能分析和风险一效益分析方法的应用。

【答案】(1)成本一效益分析方法是以技术上合理决策的概念为基础,以货币价值为测量标准,其目的在于根据经济价值来确定政策方案是否可行。

①成本一效益分析的步骤

a. 必须规定谁将为政策或项目投资,谁将从中受益。投资方和受益方或许是一个社会团体、居民区、城市、州或者整个社会。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山研究的政策类型来决定的。通常,政策的受益方局限于那些直接参与项目的人。

b. 日标组确定之后,必须把输入和输出冠以货币价值。在大多数的研究中,费用是用预算即政府拨出的实际经费来定义的。预算开支的两个主要范畴是物质费用和管理费用。除了这些费用,还一定要规定“机会成本,,,即利用某种资源做其他事情的收益。一些典型的效益包括税收、更高的生产率以及创造出来的更多的就业机会。除了这些直接的效益,一定还要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效益。

c. 大多数的成本一效益分析不得不对一段时间之后的费用和效益“打折扣”。设备和建筑物变旧,价值就会降低,而其他的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更有价值。折扣率是用百分比或者美兀数来表示的,通常以恒定的美兀为基础。

d. 计算成本一效益率。成本一效益率提供犷总体费用和效益之间关系的单一的数字价值。比率小于1.0意味着费用超过效益,比率大于1.0意味着效益超过费用。在报告中,这些比率跟各项费用和效益一起,通常用总结列表的形式出现,并且用描述性的方法进行讨论。

②成本一效益分析的应用

政府在投资公共项目过程中,采用的就是成本一效益分析方法,例如修一条高速公路。为了判断修这条公路在经济上是否可行,要不要修这条路,怎么修这条路,路的规格怎样,政府必须比较所有使用这条公路的人的总利益和修该公路所有的成本。

(2)成本一效能分析的要点是根据方案或项目的预测结果的成本与效能,来评估每种方案或项目的效果。

①成本一效能分析的步骤

成本一效能分析的步骤与成本一效益分析大致相同,由于免去了计算支出效益与无形成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