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7年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二) . 10 2017年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三) . 19 2017年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四) . 27 2017年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五) . 35

一、名词解释

1. 联系和发展

【答案】(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发展的含义:发展是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从总体上概括客观世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有方向的运动。

(3)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内在统一的。一方面,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由于普遍联系形成的相互作用,引起世界的运动变化; 另一方面,由于运动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和新联系,因而运动发展又是普遍联系多样化和高级化的原因。

2. 社会的政治结构

【答案】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前一个系列是实体因素,后一个系列则是规章与准则。由于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的基础之上,所以马克思又把政治结构称为政治的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结构反映的是阶级或阶层的经济利益。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以政治活动为职业的只是少数政治家,而与政治活动有这样或那样联系的却是社会的全体成员。这就是政治的社会阶级(阶层)性和政治的社会普遍性原理。

3. 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4. 反思

【答案】反思是主体以自己的思维为对象或内容的思考,表现为人对思索过程反过来的思索,这是一种从后思维、间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校正纠偏式思维,是人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反映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反思不同于一般思维具体表现为:

(1)就在于它一般是在事情或过程发生之后进行的,是从事情的结果反过来思考事情的发生、发展,由结果追溯原因,分析事物何以发生,何以如此发生,等等。

(2)反思不同于一般思维的另一个地方就在于,一般思维是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反思是对理性思维的结果再进行思维,是对思维的思维,因而是一种抽象化程度更高的理性思维。

5. 哲学

【答案】哲学是指把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属于那种通过概念、原理等逻辑形式以反映现象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凝结着人类汰识在一定时代所达到的知识成果; 同时,哲学又体现着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二、辨析题

6. 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自然而然地也就解决了。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主要矛盾在事物中居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它规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是解决矛盾的关键。主要矛盾解决了就为次要矛盾的解决创造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次要矛盾的解决,但不等于次要矛盾也就解决了。

7.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社会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真理性检验的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一切社会矛盾。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任何事物、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矛盾。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2)矛盾是客观普遍的,我们要敢于实事求是的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社会矛盾也具有客观普遍性,不仅是不能回避的,也是不能消除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并解决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差距拉大、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反对那种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

9. 静止就是不运动。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静止就是不运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辨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事物处于量变和位置相对不变状态下的运动。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处于辨证统一之中,绝对的运动要通过相对的静止表现出来。

10.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辩证的台定是这样一种台定:它是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台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二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总之,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三、论述题

11.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掌握辩证台定观有何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答案】(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后运动的结果。

②辩证的否定观是发展的环节,标志着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由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③辩证的否定观是联系的环节。它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并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起来,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相统一的辩证否定,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扬弃”一一既克服又保留。保留是发展的历史延续,是发展中的连续性; 克服是发展中的连续性的中断,是发展中的非连续性。辩证的否定,就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

④第一次否定的基础上,事物的发展还要进行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才能解决前两个阶段之间的矛盾,既保留它们各自的积极因素,又克服它们各自的片面性,达到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使事物在自我运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呈现出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就是说,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事物的辩证发展和内在联系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凸现了事物自我运动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两次否定、=个阶段:两次否定即对肯定的否定和对否定的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2)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是事物发展的契机和推动力量,是辩证法批判的革命的实质之所在。因此,它成为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的方法论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对现存事物进行否定的理解,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必然灭亡方面去理解。因此,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既不要绝对肯定,也不要绝对否定,例如在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新生事物、历史人物的功过以及外国的东西等问题上,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只能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