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张栻仁学思想研究

关键词:张栻 仁学 朱熹 人心 爱

  摘要


“仁学”,素来争议颇多,如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仁政王道、二程的万物一体、张载的民胞物与等,这些论点无疑是对仁学多角度、多层面的具体论述。仁学在两宋时被推上顶峰,宋代儒生几乎都谈论仁学问题,且自成一体。宋明时的几位理学大家如胡宏、张栻、朱熹等,他们的仁学理论成为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更新,政治发展的需要,宋以后中国社会逐渐趋向没落。维护皇朝制度,提供合乎统治者要求的伦理思想,便成为这个时代一代儒生的使命和职责。基于此,张栻走向着与众儒生既相同又不一致的路径,以自己独特的见解管窥仁学思想。
仁学和求仁之说是张栻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其中以《仁说》为代表。《仁说》可以说倾注了张栻毕生的心血;《仁说》也一直是和朱熹争论的焦点。但是在对仁的理解和如何求仁的问题上,张栻走着独特的路径。张栻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他不同于朱子,表现为早期和晚期对仁学思想的不同理解。张栻早期的仁学是从撰写《希颜录》[1]、编纂《洙泗言仁序》[2]到修订《希颜录》一段开始的。在此过程中张栻广泛搜集儒家典籍,并且对关于仁的孔子言说和颜子言行尤为重视,然后再自己进行重新整理、选择。把仁作为研究对象,再结合北宋理学家和他自己的见解而成的思想。其宗旨是让求学之士首先了解“为仁之方”,然后“自进于圣人之门墙”。张栻后期的仁学思想主要得益于自己的学术积累,同时也离不开与朱熹的讨论和辩难。二贤是从争论仁与爱、仁与心、仁与公、仁与义礼智以及朱熹的《仁说》到自作《仁说》为一段的。在《仁说》中,张栻经过冷静思考和探索,强调兼能而贯通,沟通了仁和性、仁与爱、仁与心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真正融合了以爱言仁、以公言仁、以心言仁。从而树立了自己的仁学思想。




[1] 《希颜录》初成书于绍兴十九年(1159年),时年27岁。乾道六年(1170年)曾作修订,宋元有版本传世,明清失传。


[2] 《洙泗言仁序》成书于乾道六年(1170年)前后,宋有刻本,后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