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王维与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和代表。他们二人诗歌创作风格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对于王维、孟浩然山水诗诗境差异的研究,当前的学者多将目光集中在思想背景、写作技巧、生活经历等方面。因此,本论文拟就从王维与孟浩然山水诗歌创作出发,从文本的角度开始探索,从审美文化角度对王孟山水诗作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描述和分析,以期找出王孟山水诗诗境的差异。
全文共分五大部分。
引言部分 主要阐明王孟并举的原因,以及当代学者对二人创作的研究概况。王孟并称由来已久,二人同属一代人,且私交甚笃;都有大量山水诗传世;山水诗风格、情韵、境界皆相似。
第一章 王、孟山水诗创作的艺术渊源及其历史定位。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唐代,山水诗逐步成熟、繁盛。谢灵运、谢朓等人的贡献不可磨灭。
第二章 清:孟浩然的山水诗审美特征的核心。此章分为三个部分:
一、山水是孟浩然作为隐逸诗人人格的审美体现。孟浩然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当他应举落第之后,现实逼得他不得不放弃仕宦之志,从而走向了山水,走向隐逸。
二、孟浩然山水诗“清”美之表现。通过诗歌的分析,发现孟浩然喜用“清”字,共有60余处,这几十次“清”的使用可分为三种情况,即:用作动词、用作形容词、形容词作谓语用,并且他的山水诗表现出“清幽”的诗歌境界来。
三、孟浩然山水诗“清”美风格的审美文化观照。“清”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儒、道两家思想都对“清”产生过大的影响。孟浩然之“清”是在庄子的影响之下,吸收了玄学的成分,表现出清幽、清淡的特征。
第三章 空:王维山水诗的审美至境。本部分有三个小问题:
一、山水诗创作是王维作为佛教徒悟道的方式。王维一生佞佛,山水诗的创作成为他参禅的文字记录。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从观物的方式到情感格调,都带有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文化意蕴,饶有禅趣。
二、王维山水诗“空”境之分析。通过对王维诗歌的分析,“空”字在他的诗歌中出现90余次,使得他的诗有了“空寂”之境。“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含有寂静、幽谧、少有人籁等意,是带有禅宗思想的一个概念。
三、王维山水诗“空”境的审美文化观照。王维的山水诗是他佛光禅影思想的记载。他接受了禅宗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带到了山水诗中。
第四章 王维、孟浩然诗境差异的原因探讨。此章分为三部分:
一、生平经历不同。孟浩然一生布衣,王维仕途较顺;孟浩然一生隐居、漫游;王维人生经历复杂。
二、隐逸方式不同。孟浩然仕途受阻,漫游吴越;对自然山水的喜爱,最终使他走上隐居之途;王维“半官半隐”,主动隐居,为逃避现实的纷争,宁心图安而归隐。
三、思想渊源不同。孟浩然受道家思想较深;王维受佛禅影响较大。这是两个人山水诗歌诗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通过以上论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孟浩然在山水诗中以“清”来表现一种清幽之境;而王维用“空”来表现佛禅的空寂思想。孟诗以道家(尤其是庄子)思想为其文化底蕴,表现在境界上是“有我之境”;王维诗的文化底蕴是佛教融会了庄学以后的禅宗,诗境中更多的是“无我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