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824经济理论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辨析题
1. 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比由两家以上企业共同提供产品和服务成本更低的情形属于自然垄断。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比由两家以上企业共同提供产品和服务成本更低就形成了自然垄断。自然垄断常常出现在一些公共事业中,如水电的供应等。这些产业通常有非常高的固定成本,因而由一家厂商经营比两家厂商经营成本更低。
2. 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
【答案】第一个条件是错误的,第一个条件是正确的,因而整个说法是错误的。理由分析如
下: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Ⅰ(v+m)Ⅱc 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这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这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外,还有剩余,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可追加的生产资料·用公式表即I (c+v+m)>Ic+Ⅱc ,把公式两端Ic 减去,得到I (v+m)>IIc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用公式表示为II (c+m+m/x)>I(v+m/x),即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与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这是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可追加的消费资料,用公式表示即为II (c+v+m)>I(v+m/x}+II(v+m/x},把公式两端都减去II (v+m/x),得到II (a+m+m/x)>I(v+m/x)。
二、论述题
3.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试论述:
(1)为什么说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答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里事实上是抓住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环节: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服从十共同富裕这1根本目的,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也只有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相联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才能融入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否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在一切新社会制度里都起作用的,就像《共产党宣言》中讲过,资产阶级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至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一致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共同富裕就意味着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消灭。因此,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规定,这是在本质前加一个‘最”字的用意所在。
社会主义要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让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剥削与对立,平均分配,没有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但由于生产力极端落后,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和美好的生活。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存在阶级剥削与对立,存在贫富两极分化,不可能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生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全符合马、恩、列的理论指导。没有改马克思主义之旗,易科学社会主义之帜。
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物质条件。实行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私有化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只有在公有制为卞体前提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2)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力一向稳步前进。”实现共同富裕主要的途径有:
①要加快“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邓小平明确告诉我们:“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一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一般说来,私有制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贫富分化,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共同富裕。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放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的共同富裕。所以一定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加强社会建设,保障与改善民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完善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包括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③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讲求效率,就是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时,要把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起钩来,不仅要衡量投入劳动的量,更要衡量劳动的质和劳动绩效; 在生产要
素参与分配中,则要把生产要素获得的收益同各种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联系起来。
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共同富裕的全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⑤加强法制建设。要依法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依法取缔非法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坚决依法惩处。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
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对一些垄断较强的行业和部门规定最高限价甚至统一定价; 对一些社会公共产品,国家规定最低限价或实行价格补贴等。此外,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和形成合理的价格,还必须建立、健全价格监督体系。
4. 论述投资规模的决定因素。
【答案】投资需求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投资品的需求。决定投资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如果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增长的综合指标,则这一因素可具体化为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及其增长率。固定资产折旧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内生产总值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就是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为积累资金和消费资金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社会用于新增投资的规模将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及其增长率:国民收入数量越多,可用于投资的数量越多,投资规模越大; 国民收入增长率越高,投资增长幅度越大; 反之,则相反。
(2)消费率与积累率。消费率是国内生产总值中用于现实消费的比率; 积累率是国内生产总值中用于现实积累的比率,是可供投资的资金来源。在国内生产总值既定的前提下,消费率和积累率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在正常条件下,必须保证现有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逐年有所提高。因此,一般应首先确定必要的消费率,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积累率。这样,投资规模的大小必然要受消费率高低以及与之对应的积累率高低的制约。积累率提高,投资规模增大; 积累率下降,投资规模缩小。
(3)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由于投资支出终究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要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消费和积累的比率必须同社会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及其构成相适应。在物力方面,要综合考虑基本建设、物资、能源、交通运输、机器设备等投资品和中间产品以及相应的消费品的供应能力。在人力方面,特别应当注意对劳动力进行普遍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素质。
(4)投资效益的高低。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益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示投资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投资效益系数,它是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例。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