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岛大学师范学院879语文基础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感觉派
【答案】新感觉派是20世纪我国第个被引进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施蜚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禾金等。1932年至1935年,施蛰存主编大型文学期刊《现代》,为新感觉派小说提供了重要的发表阵地。新感觉派小说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新异的现代的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新感觉派的根本特点是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代表作品有刘呐鸥《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施蛰存《石秀》《将军底头》等。
2. 新月派
【答案】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而形成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林徽因、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3. 新浪漫主义戏剧
【答案】新浪漫主义戏剧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现代戏剧流派。新浪漫主义戏剧热衷于表现浪漫的传奇故事,描绘富有冒险精神的戏剧人物,渲染神秘隐晦的戏剧氛围,追求奇异怪诞的艺术美。五四时期,中国剧坛广泛引进西方现代戏剧流派,致使新浪漫主义戏剧与现代主义戏剧几乎同时涌入中国,流派分呈,但有一个共同特点是既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戏剧,也有别于传统的浪漫主义戏剧,因此人们将此时期引进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多种戏剧流派统称为“新浪漫主义戏剧”。
4. 湖畔诗派
【答案】湖畔诗派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小型诗歌团体。最初成员有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稍后加入的有魏金枝、谢旦如(澹如)、楼建南(适夷)等,成员多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曾出版潘、冯、应、汪的诗合集《湖畔》,冯、潘、应的诗合集《春的歌集》和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寂寞的国》。该诗派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追求,具有清新、明快、质朴的特色。1925年2月又创办小型文学月刊,但不久即停刊,该社也随之停止活动。
5. 熊佛西
【答案】熊佛西是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27部多幕剧和16部独幕剧,代表剧作有《赛金花》《上海滩的春天》等。对于戏剧教育,他一贯主张“教育民主”、“学术自由”,坚持“戏剧教学不能拘束于课堂,必须通过舞台实践”。此外,熊佛西提倡戏剧大众化,立足于农村,注目于农民。为此,他进行了戏剧大众化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效。
6. 甲寅派
【答案】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7.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答案】《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1932年周作人在辅仁大学演讲时所用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它是较早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周作人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归之于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小品文文学传统。同时他将文学区分为“言志派”和“载道派”,并将新文学归之于言志派的传统。通过这种区分,将新文学与公安派接合起来,新文学不再是无源之水。周作人的努力,是为新文学进行合法化论证,也是试图将新文学的根基植入中国传统之中,以获得自身的主体性,这一方向持续地为以后的学者和作家所继承。
8. 语丝体
【答案】语丝体是现代文学初期的一种散文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体主要包括杂感、短评、小品等文学样式,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事物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代表作家有鲁迅、周作人、孙伏园、林语堂等。
二、填空题
9.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时间是____年。
【答案】1942
【解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包括5月2日所作引言和5月23日所作结论两部分。《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新文学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文艺新时期的开始。1943年10月19日该文在延安《解放日报》正式发表,1953年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10.____和____是最能代表沈从文散文创作成就的作品。
【答案】《湘西》; 《湘行散记》
【解析】《湘西》和《湘行散记》是沈从文重要的散文精品,是他抗战前后两次还乡的产物,等于是他的自传,尤其是关十他与故乡的文学感情生活的一个传记性的延长。
11.1931年4月,巴金的长篇小说《家》连载于上海《时报》4月18日至1932年5月22日,发表时题名为《____》,1933年5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答案】激流
【解析】《家》是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家》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
12.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是____
【答案】《边城》
【解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作品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恫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 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13.1930年代中期,____创作了反映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成都平原动荡社会生活的“长河小说”,分别是《死水微澜》____《大波》。
【答案】李劼人; 暴风雨前
【解析】李劼人从1935至1937年间,写了著名的连续性历史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以四川为背景,描写出自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广阔的社会图画,具有宏伟的构架与深广度,被称为是“大河小说”。
14.周立波的和赵树理的____是二部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代表小说。
【答案】《山乡巨变》; 《三里湾》
【解析】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是《暴风骤雨》的续篇。它由正、续篇组成,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从而说明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农村的第二次暴风骤雨。《三里湾》是赵树理小说创作中的代表作,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通过几个旧式农民家庭的变化,揭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这场变革在农村所引起的巨大反响。
15.在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作家____作了有关国统区文学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答案】茅盾
【解析】1949年7月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