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817中国文学史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著名的“红拂夜奔”出自唐代传奇故事_______。
【答案】《虬髯客传》
【解析】“红拂夜奔”出自唐传奇杜光庭的《虬髯客传》。形容女子不为世俗礼教束缚,敢做敢为,且有才华,重英雄,识英雄。
2. 池塘生春草,_______。
【答案】园柳变鸣禽
【解析】出自《登池上楼》,谢灵运作,这首诗写于诗人因受到宋新贵集团排挤而任永嘉太守之时。所以这首诗的情绪比较低沉,萦绕着进退维谷的忧郁和无可奈何的怅恨。
3. 王褒《_______》以善于描摹物态著称。
【答案】洞箫赋
【解析】《洞箫赋》是西汉时期通音律、善辞赋的文学家王褒创作的一篇以音乐为题材的作品。因现存的赋体中属首创,故后人称之为“诸音乐赋之祖”。该赋详细记述了箫的制作材料的产地情况,工匠的精工细作与调试,乐师高超的演奏,以及音乐的效果及其作用等。该赋结构合理,布局完整,对后世影响较大。
4. “谴责小说”的概念不见于“小说界革命”中,而是_______1920年治小说史时的新创。
【答案】鲁迅
【解析】“谴责小说”的概念是鲁迅1920年治小说史时的新创。其代表作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
5. 东汉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_______》。
【答案】咏史
【解析】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其内容是西汉缇萦救父一事。这首诗先叙太仓令有罪,被押送到长安城。次写缇萦闻父言而沉痛,遂诣阙陈辞。然后写汉文帝生恻隐之心,下令废除肉刑。结尾是班固的感慨,赞扬缇萦胜过男儿。《咏史》诗按时间先后依次道来,以叙事为主,而不是像后代有些咏史诗那样重在议论抒情。班固以写纪传体史书的手法创作《咏史》诗,用词质朴,渲染修饰成分很少。此诗当是班固晚年下狱时所作,其中寄托着自己的感慨。
6. 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答案】无可奈何花落去
【解析】题干诗句出自晏殊的《浣溪沙》。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7. 归有光《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祖母、母亲和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
【答案】项脊轩志
【解析】《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相关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之情。
8. 李清照提出“______________”的词创作主张。
【答案】别是一家
【解析】李清照作为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其诗、词、文、赋并茂,尤以词甚。而其《词论》作为词史上第一篇论词文评,颇有见地地提出“别是一家”的主张,鲜明地表达了词作应“协音律,贵文雅,主创新,求浑成,本婉约”等观点。
9. 记载中国原始神话最多的先秦典籍是_______。
【答案】《山海经》
【解析】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
10.宋初宗唐三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体; 晚唐体; 西昆体
【解析】“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防、徐铉等;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宋初,杨亿、刘妈、钱惟演等人,参加《册府元龟》的编纂,并进行唱酬活动,西昆体由此形成。西昆体诗人大多师法李商隐诗,诗歌具有雕润密丽、音调铿锵的特色。
11.明代茶陵派的代表是_______。
【答案】李东阳
【解析】李东阳主持文坛数十年之久,其诗文典雅工丽,为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又工篆书、隶书。著有《怀麓堂稿》《怀麓堂诗话》《燕对录》等。
12.《山石》是唐代_______的七占代表作。
【答案】韩愈
【解析】《山石》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诗题为“山石”,但并非咏山石,而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
二、简答题
13.《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 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
【答案】(1)《文心雕龙》的作者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刘勰是南梁杰出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原籍山东莒县,世居京口。曾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等职。晚年出家,名慧地。著《文心雕龙》五十篇。
(2)《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艺理论的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①《文心雕龙》的体例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分上、下部,各25篇。
a.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征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在以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 在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
b. 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以“割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的《序志》,共50篇。
②《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
刘勰继承并发挥了儒家的文学思想,把原道、征圣、宗经作为理论核心,贯穿全书的始终。并从儒家经典的风格特色出发,提出关于文学批评的根本原则:“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每一则又都指出了合乎经与不合乎经的两个方面,来作为他品评文章优劣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