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理大学政法与经管学院813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可以任意抬高垄断价格。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垄断利润是垄断企业凭借对生产要素、技术专利、品牌等排他性的独占权和市场势力所获得的高额利润。从理论上讲,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特别是通过垄断价格的形式获得的高额利润。
根据价值规律,虽然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都偏离价值,但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不会背离商品价值总额,即垄断价格不增加或减少社会商品价值总量,只是会使社会总产品价值发生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分配。
垄断价格的制定与垄断组织的垄断地位有关,但并不是随意的,而要受以下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1)受商品需求的制约。如果商品价格定得太高,消费者因收入水平有限,就会寻求低价的替代商品,从而迫使高价商品的价格下降。
(2)受商品供给的制约。商品供给超过需求同样会引起商品价格下跌,这正是垄断企业在制定垄断高价时必须限制产量的原因。同时,为了不使高价成为诱致新资本进入垄断组织己进入的产业展开竞争,垄断价格也要定在能够成功阻止其他资本进入的适当高度。
(3)受产品成本的制约。过高的价格必然会导致产品销售量与产品产量的相应减少,引起设备利用率下降和产品成本上升,最终使利润减少。垄断企业在制定垄断高价时必须在价格和产量之间进行权衡,使之符合长期利润最大化日标。任何企业都不能不考虑市场容量而任意提高垄断价格。
2. 劳动生产率提高会提高商品价值总量和商品数量。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一般用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产品数量或价值量)来计算,或用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映企业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效率和劳动投入的效益的重要指标,是企业或部门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2)商品的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价值量只同劳动时间相关。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具有较高生产率的活劳动,相对于生产率较低的活劳动而言,可以创造较多的使用价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较高生产率的活劳动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因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是指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了更多的使用价值,而在同一劳动时间中仍
然凝结着相同的价值总量。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提高商品数量(即使用价值量),但是并不提高商品价值总量。
3. 在金本位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通货膨胀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因此,通货膨胀是与纸币流通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现象,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可能出现。它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流通中对货币的需求量是自发变化,而且难以预测的。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一方面,由于纸币流通在技术上具有货币供给的无限可能性,而且通过国家权力强制货币流通,从而弱化甚至破坏货币流通的自发调节机制; 另一方面,纸币作为一种价值符号,本身没有内在价值,进入流通的纸币不能够通过贮藏方式退出流通,这就导致货币供给量的无限性和货币容纳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结果必然是,过多投入流通的纸币只有采取降低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来与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这样,货币贬值就不可避免了,由此产生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在金本位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是因为流通中的货币量可以通过黄金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自发进行调节,过多的金属铸币会自发地退出流通而贮藏起来,所以金属货币不会超过流通中的需要,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综上所述,“在金本位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这句话是正确的。
二、简答题
4. 商品的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
【答案】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前提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具体转化过程分析如下: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比如甲乙两个部门,甲部门利润率高,乙部门利润率低。乙部门的资本家小甘心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就要同甲部门的资本家展开竞争。这种竞争是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 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由此可见,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平均利润率实质上也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可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一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家便可以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平均利润,即:平均利润=预付资本X 平均利润率
(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成本价格(K )和平均利润(P )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K+p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因为从生产价格的构成来看,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构成的,平均利润也是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得的利润,所以它只是同耗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
(3)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价值规律的资本主义形式
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市场价格这时已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只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因为:
①虽然从个别部门来看,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
②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③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生产价格就会降低; 反之,生产价格就会提高。
5. 简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变动趋势是什么。
【答案】产业结构是不断发展演变的。一般来说,产业结构的变动以各产业增加值在GDP 中的比例变动和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动两个方面来衡量。产业结构变动呈现以下两种重要的趋势:
(1)产值部门构成的高级化趋势。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明显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呈快速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的份额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的提高而增大。
(2)劳动力部门构成向二次、三次产业倾斜的变动趋势。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所占的份额不断减少:第二产业所占的份额首先迅速增加,然后趋于稳定; 而第二产业所占的份额则持续增加。
总的说来,劳动力的部门构成与产值的部门构成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在时间和速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提高时,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下降的速度明显快于农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下降的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