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克己内省”,也就是说要( )

A.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B. “过而勿惮改”

C. “言必信,行必果”

D. “一以贯之”

【答案】A

2. 只要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依据这种思想建构的教学模式是( )

A. 程序教学模式

B. 发现教学模式

C.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D.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的考查。掌握教学模式是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创立的,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帮助以及必要的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是根据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设计的教学模式,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联结,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并且通过小步骤进行,呈现明显反应,及时反馈和自定步调学习来达到目的。发现教学模式是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思想所设计的教学模式,认为通过让学生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和改造,使学生智力获得发展,通过创立问题情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应用假设解决问题来达成目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根据罗杰斯的情感教学理论所设计的教学模式,该理论否定了“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个人为中心,教师在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和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管送融洽的课堂气氛,促

,所以叫做非指导性学习。 进学生学习,而非“教学生学习”

3. 陶行知创立“小先生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解决普及教育的师资问题

B.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C. 发挥优秀学生的帮扶作用

D. 尽早完成儿童的社会化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对其创立的“小先生制”的熟悉程

,即“小先生制”,小先生制是利用上学度。陶行知认为,“穷国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是小先生”

的儿童、小学生来教不识字的儿童成年人甚至老人,把这些识字的,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儿童或者小学生称为小先生。所以小先生制是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奇缺、经费医乏、谋生与教育难以兼顾、女子教育困难等矛盾而提出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4. 在儿童学习语言的问题上,颜之推认为应该( )

A. 重视学习通用语言

B. 重视学习本地方言

C. 尽可能掌握多种方言

D. 尽可能掌握不同阶段的语言

【答案】A

5. 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中,除了进士之外,学子比较热衷的是( )

A. 明法

B. 明字

C. 明算

D. 明经

【答案】D

6. 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是(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正惩罚

D. 负惩罚

【答案】B

【解析】此题是对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考查。根据斯金纳的观点,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正惩罚与负惩罚的目的都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论,但正惩罚是通过呈现消极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惩罚则是通过中止积极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认真完成作业”是希望提高发生概率的行为,而“避免父母的斥责”则是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

7.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墨子

【答案】C

8. 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

A. 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B. 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C. 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

D. 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

【答案】B

【解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这使得教育目的的制定离不开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同时,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教育又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过分强调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或者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都具有片面性。人的发展要从个人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需要出发。

9. 世界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实施了( )

A. 补偿教育

B. 义务教育

C. 终身教育

D. 回归教育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教育发展的特征。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代的特征是不一样的。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是近代的特征,除此之外还有,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而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特征,此外还有,现代教育和劳动生产有着密切联系,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形式,教育的全民化,教育逐渐走向大众。

10.提出人性“日生日成”观点的是( )

A. 黄宗羲

B. 顾炎武

C. 颜元

D. 土夫之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