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435保险专业基础之微观经济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外部性? 其解决的基本办法是什么?

【答案】(1)外部性的含义及其分类

外部性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或决策对另外一个人或一群人强加了成本或赋予利益的情况。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其他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 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它对个人或社会是不利的。

(2)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方法

就如何纠正由于外部性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问题,微观经济学理论提出如下相应的政策建议: ①使用税收和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 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企业,国家则可以采取津贴的办法,使得企业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

②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政府可以通过合并相关企业的方法使外部性得以“内部化”。例如,A 企业是输出负外部性的企业,而B 企业则是其受害者,或者A 企业是输出正外部性的企业,而B 企业是免费受益者。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如果把A , B 两个企业合并,负外部性或正外部性都会因此而消失。

③规定财产权。它的依据是科斯定理。科斯定理强调了明确所有权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根据这一理论,当某个厂商的生产活动危害到其他厂商的利益时,在谈判成本较小和每个企业具有明确的所有权的情况下,两个企业可以通过谈判或通过法律诉讼程序,来解决消极外部影响问题。

2. 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为什么生产者通常会选择在第二阶段生产?

【答案】(1)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在假定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只有劳动投入可变的条件下,以劳动投入多少来划分的生产不同阶段。具体而言,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是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来划分的。如图所示:第I 阶段,平均产量递增阶段,即劳动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这一阶段是从原点到AP L 、MP L 两曲

,线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0到L 3的区间。第II 阶段,平均产量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仍然大于。

MP L 两曲线的交点到MP L 所以总产量仍然是递增的,直到总产量达到最高点。这一阶段是从AP L 、

曲线与横轴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L 3到L 4的区间。第III 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也是递

减的,这一阶段是MP L 曲线和横轴的交点以后的阶段,即劳动投入量L 4以后的区间。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

(2)首先,厂商肯定不会在第III 阶段进行生产,因为这个阶段的边际产量为负值,生产不会带来任何的好处。其次,厂商也不会在第工阶段进行生产,因为平均产量在增加,投入的这种生产要素还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厂商没有获得预期的好处,继续扩大可变投入的使用量从而使产量扩大是有利可图的,至少使平均产量达到最高点时为止。因此厂商通常会在第II 阶段进行生产,虽然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下降,但是总产量还在不断增加,收入也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逐渐减慢,直到停止增加时为止。

3. 指出发生下列几种情况时某种蘑菇的需求曲线的移动方向,左移、右移,还是不变? 为什么? (1)卫生组织发布一份报告,称这种蘑菇会致癌;

(2)另一种蘑菇价格上涨了;

(3)消费者收入增加了;

(4)培育蘑菇的工人工资增加了。

【答案】(1)该种情况的发生会导致需求曲线左移。理由是:人们出于对健康的担忧,改变了对该种蘑菇的偏好,卫生组织发布的这份报告会减少人们对该蘑菇的消费。

(2)该种情况的发生会导致需求曲线右移。理由是:另一种蘑菇是该种蘑菇的替代品,相关商品价格的上涨会促使人们更多地消费该种蘑菇。

(3)该种情况的发生会导致需求曲线右移。理由是: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对于正常商品来说,需求量会增加,因此消费者会增加对蘑菇的消费。

(4)该种情况的发生不会导致需求曲线的移动。理由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培育蘑菇的工人工资的增加只会增加成本,导致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4. 运用科斯定理与庇古税解决外部问题的差别。

【答案】(l )外部问题又称外部性,是指经济当事人的活动对未参与市场交易的其他当事人产生了直接影响。根据外部性的性质,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一个当事人的行为对其他主体造成直接的有利影响,就是正外部性,如养蜂农户对果园主等; 一个当事人的行为对其他主体造成

直接的不利影响,就是负外部性,如排污等。

(2)科斯定理和庇古税都是解决负外部性的方法。负外部性的本质是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从而造成私人最优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

科斯定理是由经济学家科斯提出的,他认为解决外部性的一个有效方法是明确产权。产权是指使用某种资源并从中获益的权利。以化肥厂往河流排污为例,科斯认为:如果明确了河流的产权,这

,则一问题将通过市场自动解决。例如,假设化肥厂拥有使用河流的产权(同时拥有污染的权力)

,使得化河流下游的使用者(如养鱼场)会主动向化肥厂支付排污成本(提高了污染的机会成本)

肥厂的排污量减少到社会最优排污量。如果养鱼场拥有使用河流的产权,则化肥厂会主动向养鱼场支付费用,“购买”一定量的河流排污权,使得化肥厂的排污量从零提高到社会最优排污量。因此,无论产权归谁所有,最后化肥厂的排污量都是社会最优排污量。科斯定理解决负外部性的本质在于明确产权,然后由市场自行消除负外部性。

庇古税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提出的,他建议对排污者征税,税额等于排污者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通过征税,使排污者带来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可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庇古税的本质是通过外部性问题内部化来解决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不一致的问题,达到消除负外部性的目的。

5. 为什么说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

【答案】(1)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用于判断市场机制运行效率的一般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不可能存在资源的再配置使得在经济社会中其他成员的境况不变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一个经济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满足以下三个必要条件:

①仃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所有使用这两种商品的消费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

②任何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对于所有使用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 ③任何两种商品对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等于这两种商品对于生产者的边际转换率。

(2)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如果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满足连续性的假设,那么,当经济系统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必要条件都通过一般均衡的价格比表示出来,从而使得这些条件得到满足。可见,完全竟争的市场结构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一般说来,消费者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样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必然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要的二个条件。在西方一经济学家看来,完全竞争市场之所以能成为满足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可以从满足帕累托最优的三个必要条件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①从交换最适度的条件来看,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种商品的价格对所有的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的,是既定不变的。消费者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一定会使其消费的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既然相同的商品的价格对所有的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的,那么,每一消费者购买任何两种商品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替代率等于全体的消费者所面对的共同的价格比率。因此,就所有消费者来说,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必定相同。

②从生产最适度的条件来看,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任一要素的价格对任一产品生产者都是一样的,是既定不变的。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一定会使其使用的任一组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