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辽宁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70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辨析题

1.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任何一种经济社会形态的产生和灭亡都取决于经济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运动是有规律的,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1)人类社会的经济运动同样有其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首先是指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是自然形成、自然发展和自然转化的规律; 对人类来说,自然规律不仅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且是强制性的。其实,类似这种自然规律同样存在于人类社会,而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则表现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2)不能人为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按照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运动规律,在经济关系否定之否定的运动过程中,作为中间环节的发展阶段是不能跳过的,也是不能以法律的形式或者超经济的手段取消的。

(3)任何经济社会形态都是在原有形式内部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认为,“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从无中发展起来的,也不是从空中,又不是从自己产生自己的那种观念的母胎中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发展过程内部和流传下来的、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内部,并且与它们相对立而发展起来的。

任何生产方式都不是在空地上或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新的生产方式是在原有的生产方式内部逐步发展和自然形成的,是在扬弃旧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作为它的对立物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和旧的生产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

2. 有人认为:卞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是对立的关系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①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 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

②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②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3. 公平与效率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答案】题中观点表述正确。

(1)公平是一个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的价值评价尺度,它是衡量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规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包括两重含义,即生产领域的公平和分配领域的公平。

效率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一般是指经济活动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即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也可以认为是劳动的绩效。

(2)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是一对矛盾统一体:

①其矛盾性表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市场主体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率。这种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在竟争中实现的,而竞争的结果必然使个人收入差距逐步扩大,最终形成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

②其统一性表现在:一方面,效率的提高需要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而公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另一方面,当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物质方面极大化,人民各取所需,社会公平得以实现。

(3)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

a. 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只有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使物质财富极大化,才有可能实现社会的公平;

b. 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保障。只有财富和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各阶层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有经济的持续高效率发展。

②效率是手段,公平是目的

a.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上,必须先解放、发展生产力。体现在公平与效率的间题上,即为了实现公平的目的,必须先提高效率。

b.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即效率的体现; “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也是对社会公平的体现。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盲目追求效率,也不过分讲究公平,_者相辅相成,在矛盾运动中趋于统一。

④总之,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效率的提高是实现公平的前提和手段,同时社会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必要基础,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两者此消彼长,最终在共同富裕的理想下,二者在矛盾中趋于统一。

4. 在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但是也充分看到了历史人物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是英雄史观的观点,是错误的。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创造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而英雄人物则起到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1)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①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

②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作用,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5. 和谐不包含矛盾,因而建立和谐社会将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和谐指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从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类的角度来看,和谐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2)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

(3)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优势互补,推动事物的发展。

(4)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并不会使社会发展失去动力,和谐社会建设会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地发展。

6. 马克思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实现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