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单选题
1. ( )被称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摇篮”。
A. 天津水师学堂
B. 江南水师学堂
C. 浙江船政学堂
D. 福建船政学堂
【答案】D
2. 学生一旦在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新信
,生成更丰富的理解。这一知识建构的心理息作出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期,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
机制是( )。
A. 同化
B. 顺应
C. 平衡
D. 重组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对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的考查。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来实现的。同化是指学生利用相关的原有认知经验对新信息进行解释,从而“超越给
,并生成更丰富理解的过程,根据大纲解析上的概念,同化是儿童理由己有图式把新刺定的信息”
激纳入到己有的队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当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存在偏差或完全对立时,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原有观念或完全转变原有的错误观念的过程; 根据大纲解析上的概念,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己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通过顺应,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的不断交替出现的过程; 重组是指原有经验系统的成分保持不变,但是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
3. 书院开始出现官学化倾向的时间是( )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B
4. 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反映了人们在教育学建构中的( )。
A. 科学取向
B. 实践取向
C. 规范取向
D. 人文取向
【答案】A
【解析】在中国,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论述有所不同,但根本观点基本一致,大都沿用《教育大辞典》中的定义:教育学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反映了人们在教育学建构中的科学取向。因此,答案选A 。
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苏联在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曾出现把智育视为教育的中心任务、片面追求升学率、相对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此现象发生于( )。
A. 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
B.20年代的教育改革
C.30年代的教育改革
D. 卫国战争时期的教育改革
【答案】C
【解析】苏联在具体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某些偏差:20年代过分强调
,因而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教育工作的质量; 30年代劳动教育,把生产劳动看做“学校生活的基础”
则把学生的智育看成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甚至取消了劳动课,结果使学校教育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在苏联建国初期,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建立无产阶级的教育领导机构一实行民主化、非宗教化的国民教育原则,建立了统一劳动学校等等。因此,答案选C
6. 强调教师文化建设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 )
A. 知识取向模式
B. 实践取向模式
C. 生态取向模式
D. 自我更新取向模式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特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知识取向模式关注教师个体知识的增进与技能的提高; 实践取向模式着眼于教师个体教学实践行为的改进,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其专业成长:生态取向模式强调教师群体的相互学习与改进,致力于构建合作的教师与教学文化; 自我更新取向强调教师自身真正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
7. 17~18世纪英国的公学采用寄宿制,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具有大学预科的性质。这种“公学”的含义是( )。
A. 公立学校
B. 公共机构管理的学校
C. 由政府或地方使用公共税收开办的学校
D. 为培养公职人员而由公众团体资助兴办的学校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英国近代中等教育机构,尤其是公学的掌握程度。英国的公学
,实际是一种私(public school是指为培养公职人员而由公众团体资助兴办的学校。名为“公学”
立的寄宿学校,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具有大学预科的性质。这种学校全靠私人捐助,拥有大量校产,不受政府资助和干涉,是典型的贵族学校。由政府财政拨款。一般而言,公立学校的数量和办学规模都远远超过私立学校,而且,学习费用相对较低,教学设施较为完善。不仅如此,有些国家的公立学校提供免学费教育,如德国、瑞典、意大利、法国等国家。但公立大学入学门槛较高,申请竞争较为激烈,只有那些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申清人,才能获得费用低廉、高质量的教育机会。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
8. 在教育测量统计中,适用于次数、百分比统计而不适用于中位数、等级相关系统统计的测量类型是( )
A. 定名测量
B. 定序测量
C. 定距测量
D. 比率测量
【答案】A
9.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克己内省”,也就是说要( )
A.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B. “过而勿惮改”
C. “言必信,行必果”
D. “一以贯之”
【答案】A
10.“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 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
A. 神话起源说
B. 生物起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