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620经济学基础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相对人口过剩
【答案】相对人口过剩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日规律。随着资本积累和技术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比较起来相对减少,从而使追加资本所能吸收的劳动者人数相对减少; 新技术的采用,为广泛雇佣童工和女工提供了条件,日益把在业劳动者排挤出去; 大量破产的小生产者和中小资本家涌人无产者队伍,使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因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之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制和条件。这是因为: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从而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第二,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各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不仅可以随时为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劳动市场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基本形式:流动过剩人口、潜在过剩人口和停滞过剩人口。
2. 产权
【答案】产权主要是指财产权利,即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及其他无形财产产权等。
产权具有两个最基本的权能:
(1)收益分享权能,即分享财产营运所带来的部分收益的权利。只有通过分享财产经营收益才能证明产权的经济存在,而且产权的经济意义也就在于收益。
(2)收益支配权能,即在合法范围内,产权主体不受任何干扰,自主支配财产的权利,特别是对收益的支配权利。
产权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主体具有经济实体性。作为经济实体一般必须具有这样三个特征:
①必须有一定的财产作为参与社会再生产的前提,这项财产在法定的最终归属上并不一定必须为该实体所有;
②必须直接参加社会再生产活动;
③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并且参与社会营利性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自身的经济利
益最大化。
(2)产权运动具有独立性。即产权一经确定,产权主体就可以在合法范围内自主地运用,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受同一财产上其他财产主体的随意干扰。一个主体可以拥有多项产权,但一项特定产权只能归属一个主体。
(3)产权体系具有可分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财产的价值形态运动与使用价值形态运动因信用制度等的发展而分离,不同的主体以财产不同形态的运动为控制对象,使得单一的财产所有权分离开来,并落在不同的产权主体手中。
3. 资本主义市场调节具有哪些局限性?
【答案】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表现更加突出,主要体现在:
(1)外部性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所谓外部性问题,是指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两个方面。所谓外部不经济,是指经济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对其他经济主体的利益构成损害。所谓外部经济,是指有些经济主体不付任何代价便可得到来自外部的经济好处。外部性问题是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难以解决的。
(2)市场运行主体行为目标具有短视性。在市场调节下,经济主体只注重当前资源稀缺,忽视长远的资源稀缺; 只顾近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 只顾局部利益,忽视整体社会利益。这就决定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不一致,微观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的要求相背离,个别企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3)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由于竞争,经济主体往往不顾社会资源的约束,而拼命盲目投资和扩大生产,这就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同时,由于从价格形成、信号反馈到产品生产有一定的时间差,企业和个人掌握的经济信息不足,加之社会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惯性,从而在供求己经平衡甚或供给己经过剩时,生产仍有进一步增长的可能,在供求平衡甚或供给己经短缺时,生产却会继续收缩。这些都将导致社会劳动的浪费。
(4)市场调节会造成人们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在市场调节下,由于人们的智力享赋不同,特别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中的不同地位,收入水平的差距会不断扩大,从而偏离社会公正原则。收入分配不公会引发社会矛盾,也会引起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
(5)市场调节不能解决社会再生产中的矛盾。社会再生产中的主要矛盾是:
①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其他规律的作用,一方面,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社会总产品即社会总供给急剧增长; 而另一方面,总需求,特别是其中以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的个人消费需求为主的社会消费需求却相对地落后于总供给的增长。从而总供给和总需求从根本上总是处于矛盾之中。
②产业结构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现代资本主义高度社会化的大生产,要求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然而,一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决定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二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产业之间发展的不平
衡加剧了,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客观上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各产业间协调的比例关系。
③资本周转与社会再生产的矛盾。由于生产过程的物质性质以及其他种种条件所决定,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周转速度是不同的。周转速度慢的部门,在较长时间内取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在这个时间内不提供任何有效用的产品; 而另一些周转快的部门不仅在一年间不断地或者多次地取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且也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为了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处理好这两大类社会生产,否则,必然会引起物资紧张和货币市场混乱。
由此可见,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会导致社会生产中产生诸多矛盾,因此需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调节之不足。
4. 资本主义垄断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资本主义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协议和联合,对某一部门或若干部门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的状况。垄断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最本质的经济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1)竞争引起资本集中
资本集中是指个别资本结合形成更大的资本。资本集中是竞争的结果,又因为科技进步和信用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强化。
①同一部门中的不同企业的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同一部门中的企业必然产生分化,造成了生产和资本向优势企业的集中。
②不同部门企业间的竞争引起和扩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不同产业企业间争夺有利的投资领域及企业生产经营多元化引起的产业融合及产品替代程度的提高,导致巨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出现,直接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③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具有了越来越充分的技术基础。机器大工业体系确立后,生产率大幅提高,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为生产、资本向技术先进企业的集中创造了基本条件。
④信用和股份公司是竞争引起的生产资本集中得以加速的杠杆。信用制度、股份公司则为生产、资本集中提供了最有效的手段。
(2)生产集中引起垄断
竞争引起的生产和资本集中为垄断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①生产集中引起垄断的可能性
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生产分散于大量中小企业,在为数众多的企业中要达成协议是极其困难的。而在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生产己集中在少数大企业手里,这样,少数大企业就完全有可能联合起来达成协定,控制某个部门的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②生产集中引起垄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